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基于本课题前期实验对DVT大鼠静脉内皮细胞差异基因筛选的结果:IL-6基因差异表达,确定该基因在DVT小鼠、人血中的表达变化。[2]通过pubmed、keeg等生物信息库,分析IL-6与血栓形成关键角色内皮细胞、白细胞、凝血纤溶系统等的相互关系,探讨IL-6与DVT形成之间的可能的具体联系。[3]结合DVT小鼠、人血中IL-6基因具体表达情况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讨论IL-6是否与DVT形成相关,如相关IL-6是否有作为DVT诊断分子标志物的可能,为寻找新的深静脉血栓诊断分子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10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不作处理)、假手术组(48只,结扎下腔静脉)和模型组(48只,解剖游离下腔静脉),设置假手术组目的是排外创伤应激对血液中IL-6水平的影响。对照组随机采集血液0.7-1ml,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在2h.4h、6h,8h、12h、24h各时间点位各纳入8只小鼠,各时间点位通过心腔采集血液样本(每只小鼠可采集全血0.7-1m1);同时获取模型组下腔静脉结扎处远心端血管组织约1.0cm和假手术组相同部位血管组织;通过肉眼观察及血管组织石蜡切片观察血栓形成情况,提取血液样本总mRNA,应用RT-PCR技术将目的基因mRNA反转录为cDNA,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以GAPDH为内参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IL-6基因水平变化,以Bio-Rad自带软件Quabtity one4.6分析电泳结果。同时对各组电泳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血栓形成状态下IL-6基因水平变化与DVT发生发展的关系;参照《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与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2012年第9版)和《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NICE指南》制定的DYT诊断标准:DVT的综合诊断=危险因素评估(基础危险因素+专科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附录2),共收集71例DVT患者,排外其他高危因素(口服避孕药、静脉血管疾病、肥胖、怀孕、肿瘤、糖尿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等因素)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例作为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20例,为健康志愿者)、创伤组(20例,为骨科创伤病人)。三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DVT组于确诊7日内采集,创伤组于术后第一天采集。采用PCR技术检测三组血液样本中IL-6基因表达变化,与动物实验分析结果比较,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该分子与内皮细胞损伤、炎症调节及DVT发生发展的关系。2、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实验结果分析探讨IL-6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及该因子作为DVT诊断分子的可能性。[结果]1、动物实验血栓形成及IL-6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2h无血栓形成、4h都有不完全血栓形成、6h都有不完全血栓形成、8h、12h、24h小鼠都有完全性血栓形成。假手术组无血栓形成;IL-6mRNA在各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有表达,假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DVT模型组在2h、4h、6h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12h、24h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实验IL-6mRNA表达情况:IL-6mRNA在三组中均有表达,在血栓形成组中表达最高,创伤照组次之,健康对照组表达最低,血栓形成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创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IL-6可通过趋化单核/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抑制纤溶,损伤内皮细胞等多个途径参与血栓的形成。[结论]IL-6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通过趋化单核巨噬与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抑制纤溶、损伤内皮细胞等多个靶点参与DVT的形成,IL-6具有作为DVT诊断分子的潜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