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到2019年1月年间收治的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髓系白血病(Eo+-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归纳总结,了解本中心Eo+-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收集了13年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61例Eo+-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象、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等资料并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分类比较。结果1、纳入分析的原发Eo+-AML患者共161例,按照染色体核型异常主要分为三组,分别为 inv(16)/t(16;16)组(59/161,36.6%)、t(8;21)组(22/161,13.7%)及正常核型组(21/161,1 3.1%),除以上三种以外的其他核型异常组(59/161,36.6%),所有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是34岁(范围9-68岁),男女比为1.3,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在inv(16)/t(16;16)组、t(8;21)组及正常核型组中无显著差别。2、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相比,前组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均低于后组,且在两组中差异显著(P=0.046和P=0.002);Inv(16)/t(16;16)组中骨髓嗜酸性粒细胞中比例明显高于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12%vs7%vs6.5%),但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在三组中无差别。Inv(16)/t(16;16)组免疫分型表达主要以髓系和髓单系为主,无髓淋系双表达,而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均以髓系表达为主,同时可见髓淋系双表达。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组相比,CD34和MPO的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和P=0.041),而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中各个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Eo+-AML 患者基因突变以 C-KIT(28.6%)、CEBPA(26.5%)、FLT3(24.5%)突变为主,且C-KIT和CEBPA突变在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组中有明显差异,而t(8;21)组和正常核型组中各基因突变阳性率无差异。4、三组中以 inv(16)/t(16;16)组 CR 率最高(89.1%),其次为 t(8;21)组(84.2%)和正常核型组(65%),且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组CR率有显著差异。结论1、纳入分析的Eo+-AML患者共161例,选取了 102例进行重点分析,并根据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分组,以inv(16)/t(16;16)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t(8;21)异常及正常核型。2、Inv(16)/t(16;16)组较其余两组表现为更高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状态,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LDH、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免疫分子的表达差异在三组中既有相似,又有不同。3、Eo+-AML以C-KIT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其次为CEBPA和FLT3突变,且C-KIT和CEBPA突变发生率在inv(16)/t(16;16)组和正常核型中有显著差异。4、Inv(16)/t(16;16)组较其余两组表现出更高的CR率,可能是与其对化疗的敏感性更高有关。二、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nv(16)-AML的临床、实验室特点及预后影响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13年间收治的AML伴Eo+/Eo-和inv1 6+/inv1 6-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探讨Eo和inv16对AM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伴Eo+/Eo-和inv16+/inv16-的16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髓外浸润、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巨核细胞数、免疫分型、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等,根据Eo及inv16的阳性与否进行分组,探讨不同分组条件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5例,其中Eo+inv16+组107例(64.8%),Eo+inv16-组31例(18.8%),Eo-inv16+组27例(16.4%),三组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34岁、42岁、33岁;性别比例中,男:女=1.5,且三个亚组中均以男性占优势,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在三组中无明显差异。2、在外周血和骨髓象方面,Eo+inv16-组和Eo-inv16+组分别与Eo+inv16+组相比较,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巨核细胞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和髓外浸润方面均无显著差别。而Eo+inv16+组中,骨髓 Eo 比例明显高于Eo+inv16-组和 Eo-inv16+组(11.5%vs7%、1 1.5%vs3%),且在Eo+inv16+组和Eo+inv16-组,均以Eo 比例在5-10%中占比最多(43%和78%)。在免疫分型上,三组患者均高表达干祖系抗原CD34和髓系抗原CD13、CD33、CD117。Eo+inv16+组淋系抗原的表达以CD2为著(38.1%),偶见CD19及CD7表达(3.1%和2.1%);Eo+inv16-组淋系抗原的表达以CD7(40.7%)为主,CD2和CD19表达较少(11.1%和7.4%),且CD7和CD2抗原的表达差异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o-inv16+组,所有患者均表达CD34抗原,仅1例患者表达CD7抗原。Eo-inv16+组和Eo+inv16+组比较,除CD2和MPO外,各抗原在两组间的表达基本无差异。3、总体患者中,基因突变阳性率最高的为C-KIT突变(31/125,24.8%),其它依次为 FLT3、K/NRAS、CEBPA、DNMT3A 及 NPM1 突变。Eo+inv16+组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 C-KIT(30.4%)、KRAS/NRAS(15.9%)及 FLT3(14.5%),而 Eo+inv16-组以CEBPA突变(38.1%)和NPM1突变(19%)为主,Eo-inv16+组突变类型及频率趋势同总体患者,C-KIT、CEBPA及NPM1突变阳性率在Eo+inv16+组和Eo+inv16-组有显著差异(P<0.05),即 Eo+inv16+组以 C-KIT 突变为主,而 Eo+inv16-组中 CEBPA、NPM1突变占优势,Eo+inv16+组和Eo-inv16+组各类型突变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三组患者整体生存率无显著差别,但在中位生存时间上.提示 Eo+inv16+组(91.3 个月)>Eo+inv16-组(83.2 个月)>Eo-inv16+(76.3 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示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多少和inv16存在与否对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1、伴Eo+/Eo-和伴inv16+/inv16-的AML患者中,以Eo+inv16+患者居多,且三组患者中均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较轻,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在各亚组中无差异。2、Eo+inv16-组和Eo-inv16+组分别与Eo+inv16+组比较,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巨核细胞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和髓外浸润方面均无差别。三组中以Eo+inv16+组的Eo比例最高,且多集中在5-10%。三组免疫分型检测均以干祖系和髓系抗原表达为主,其中在淋系抗原的表达上有所不同。3、基因突变检查示突变频率最高的为C-KIT、CEBPA和FLT3,且前两类突变类型在 Eo+inv16+组和 Eo+inv16-组有显著差异(P<0.05),Eo+inv16+组和 Eo-inv16+组各型突变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单因素生存分析示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的多少和inv16存在与否对预后无影响,但中位生存时间提示inv16和Eo可能为有利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尚需更多数据进一步佐证。三、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t(8;21)AM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研究目的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伴Eo+/Eo-的84例t(8;21)AML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对临床、实验室等特点的对比研究,探讨Eo对t(8;21)AML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伴Eo+/Eo-的t(8;21)AML的病例资料,主要项目基本同第一和第二部分,根据伴或不伴Eo增多进行分组,探讨不同分组条件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及Eo对患者的预后影响。结果1、84 例 t(8;21)AML 患者中,Eo--t(8;21)AML 组 62 例(73.8%),Eo+-t(8;21)AML组22例(26.2%)。所有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9岁,其中Eo-组37岁、Eo+组44岁,年龄分布在两组患者中无差异(P=0.851),且Eo-组患者以男性占多数,后组以女性居多,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7)。2、在外周血和骨髓象方面,外周血WBC、HB、PLT、LDH水平在两组患者中无差异。Eo+-t(8;21)AML组和Eo--t(8;21)AML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分别为33%和47.3%,前组较后组偏少,差异显著(P=0.006),且后组较前组易出现髓外浸润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在免疫分型方面,两组患者以干祖系抗原CD34、髓系抗原CD117、CD13、CD33表达、淋系抗原CD19为主,各个抗原的表达在两组中均无显著差异。3、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方面,两组患者均以伴性染色体缺失和单纯t(8;21)核型异常为主,且伴附加性染色体异常比例高于单纯核型异常,伴性染色体缺失和单纯核型异常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别。整体患者中以C-KIT(31.6%)和FLT3(13.2%)频率最高,FLT3、CEBPA、NRAS突变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4、骨髓Eo相关因素分析提示发病年龄和骨髓Eo 比比例呈负性相关,表现为年龄越高,骨髓Eo占比越小。单因素生存曲线分析提示除骨髓Eo 比例及行骨髓移植外,发病年龄、外周血WBC、PLT、LDH水平等对两组患者的OS和EFS无显著影响,在Eo-组中,Eo≥3%较Eo<3%表现出明显的OS和EFS生存优势,并且Eo+组OS明显优于Eo-组。结论1、伴Eo+/Eo-的t(8;21)AML患者中,以Eo--t(8;21)AML居多,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性别比例中Eo--t(8;21)AML组较Eo+-t(8;21)AML男性患者显著增多。2、Eo--t(8;21)AML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著多于Eo+-t(8;21)AML组,余临床指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抗原表达均以CD34、CD117、CD13、CD33、CD19为主,无明显的表达差异。3、两组患者均以伴性染色体缺失和单纯核型异常为主,两种核型异常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别,且基因突变类型均以C-KIT为主,但C-KIT、FLT3、CEBPA、NRAS突变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4、患者发病年龄和骨髓Eo比例呈负性相关,在Eo--t(8;21)AML组中,Eo≥3%较Eo<3%表现出明显的OS和EFS生存优势,且Eo+组OS明显优于Eo-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