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和环境逐渐的恶化,人们已经意识到森林植被对自身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郊区森林和城市绿地的价值体现于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而森林小气候研究是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是森林生态功能发挥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之一。目前对森林小气候和森林气象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对于城市郊区森林,尤其是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对小气候影响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首都圈生态站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林场山下标准样地内,林外试验地选取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林场场部,校区试验地选取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开阔绿地,对三个测点进行自动连续和人工间断的同期观测,以总结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的小气候特征。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森林对太阳辐射有遮挡作用,林外总辐射强度日变化呈倒U型曲线,林内总辐射强度日变化曲线受其林窗位置及大小的影响。林冠层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遮挡效果:晴天>降雨>多云。(2)林内月平均气温全年低于无林地和城市绿地。林内外空气温度日极值出现的时间林内稍有延迟。森林对空气温度的降低功能在夏春两季优于秋冬季。而相对于城市绿地,森林在秋冬季的降温效果优于夏春。(3)林内月平均相对湿度高于无林地和城市绿地。林内外空气相对湿度极值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森林对空气的增湿作用在夏春两季表现突出,而相对于城市绿地则森林在秋冬季的增湿效果优于春夏。(4)林外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雨滴的数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多,林内雨滴的数量雨强趋势线呈倒U型。同雨强下林内雨滴平均直径低于林外,且雨强与雨滴直径均值不相关。林外雨滴直径速度分布特征基本符合Gunn-Kinzer曲线,林内雨滴的分布则比较分散。林冠对降雨动能有一定的收敛稳定作用,且林内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不相关,林外降雨动能与降雨强度的显著相关。(5)林内风速全年低于无林地和城市绿地,森林有明显的降低风速的作用,林内风速大小的季节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林内、无林地和城市绿地风速最高值都出现在中午,林内日风速在9-2月则日变化规律不明显。(6)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在观测月份高于无林地和城市绿地,在植物的生长季波动较大,在树木的萌芽和凋落阶段波动较小。校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趋势线较林内和林外平缓,森林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程度阶段顺序为:生长阶段>凋落阶段>萌芽阶段。(7)森林能够保持土壤温度的稳定,防止其变化过于剧烈,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阶段顺序大致为:萌芽阶段>生长阶段>凋落阶段。(8)将林内分别与校区、林外安排为两个对照组,建立预测林内小气候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模型对林内气温、湿度、风速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气温的预测精度最高最高,其次是湿度,风速的预测精度最低。
其他文献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参加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动机,让其在实践中学习,边实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发展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认可。网络学习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全新沟通机制与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分析了三角模糊数法确定 AHP指标权重时存在的缺陷。通过引进专家评判可信度因子 ,对原来的计算方法做了改进 ,既充分利用了三角模糊判断矩阵的信息 ,又使一般的刚性评判转化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业服务企业在我国应运而生,并体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与国内其他行业类似,一些高速发展期的物业服务企业因为领导力严重不足而出现了发展
目前人类正面临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困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势在必行。地热资源因清洁无污染和可再生的特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就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冷
家庭旅馆作为旅游住宿业的新业态,备受大学生游客群体的青睐。通过在校大学生游客对家庭旅馆选择偏好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游客家庭旅馆选择偏好特质可分为环境氛
本文从光的电磁波谐波时域函数及光子动量公式出发,推导出光色映射复频谱颜色表达式(二维平面函数)。通过公式得出,矢径与光的量子数有关,位相角与光的频率有关。通过分光光
本文以“基本矛盾”为线索,探讨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基本矛盾与问题及其成因,为解决学校体育各种困境提供新思路。研究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基本矛盾主要有:教师主导与学生
有人说,悬空寺在真正意义上讲不属于恒山,两者应该独立开来,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真不知道是恒山使得悬空寺更深入人心,还是悬空寺使得恒山更著名?远远地看
由泥炭形成的条件与过程,论证泥炭混合体多变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受控于其植物组成、分解强度及成因,并限定泥炭的利用方向、利用价值。中国泥炭资源储量为46亿余吨,其区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