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民工群体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子女的城市社会适应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目前,研究者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家庭教育、学习能力、心理情感、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及发展等领域,并对阻碍提升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的原因进行了制度、社会、教育、家庭和个体发展特点的分析。本文在充分参考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实际,首次对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考察。为如实地反映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情况,本文综合采用文献搜集分析、访谈法、现场考察等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剖析了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现状,进而从制度、社会观念、家庭、个体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提升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模式,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了构建提升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体系的建议。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现状的剖析,认识到山西省农民工子女虽然居住在城市,面对着城市现代生活,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却还是农村的,他们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不管是从居住条件、朋友关系还是生活习惯适应上。在接受教育方面,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存在严重的学业延迟与不连续、较早离校和较早工作现象,学习期间因为频繁变换居住地造成学习内容跟不上、学习成绩变化明显、学习水平相对低于当地城市儿童。心理情感方面,山西省农民工子女存在着既渴望融入城市又害怕被拒排斥的矛盾心理,越是与城市儿童接触,农民工子女的“农村人”身份认知也就越明显,而且普遍的家庭暴力也严重影响了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根据对现状的剖析,本文认为,造成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得不到提升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影响。源于历史和抢占有限资源而对农民产生的歧视观念也影响了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但更为直接的原因还是农民工家庭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水平较低、农民工父母素质偏低、亲子沟通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融入的不充分,而儿童本身发展的特点也影响了其对城市生活的融入。在对现状和原因进行剖析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借鉴了国外在应对流动儿童方面的举措和经验,主要介绍了美国的“移民教育项目”法案和P1yer vs D0e的判案。在梳理我国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和目前我国存在的应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三种模式基础上,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提升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的体系。宏观层面是指山西省政策制度体系的建立,包括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身份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待遇均等化;同时要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进行立法保护,制定地方法规,建立保障农民工子女权利的法律体系。中观层面的体系构建主要着眼于学校和农民工家庭,山西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投入与管理,保证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的正常运营和教学质量,同时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互动机制,并引导社会组织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生活。微观层面的体系构建主要是指对农民工子女的干预体系,包括继续强化对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干预和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角度建立对农民工子女生活与心理的干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