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探讨近5年文献针灸治疗中医眩晕的处方规律。2.探讨临床治疗中医眩晕的处方规律。3.探讨文献结果与临床结果的关系。研究方法:1.文献部分:资料全部来源于CNKI数据库,以“主题=眩晕并且主题=针灸治疗(模糊匹配)”为检索条件,检索2011年至2015年的文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提炼出相应的治疗处方,将处方中的主穴、配穴、中医证候、兼证、联合治疗方法和辅助手法等信息记录在“文献信息表”中。上述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进行以下分析:(1)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软件,用频数统计方法分别统计分析近5年文献中针灸处方中主配穴的频次、中医证候的频次、兼证的频次以及辅助手法和联合治疗方法的频次:(2)用频数统计和交叉统计的方法分别统计分析主配穴的分布、主配穴所属的经络、主配穴的特定穴性质、配穴与中医证候的关系、配穴与兼证的关系:(3)对有配穴的针灸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在相关板块输入中医证候、穴位,以作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和基于熵方法的组方规律分析。2.临床部分: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眩晕患者,用问卷星做为收集资料的工具,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诊断和治疗等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作为数据挖掘工具,将所收集来的临床资料,依据临床资料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病例,经过数据预处理后,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运用内置的病例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功能进行以下分析:(1)患者一般情况、症状、中医证候、穴位信息的描述性分析;(2)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穴位间的关联度分析,采用复杂熵聚类法提取核心处方和新方组合。3.用临床规律对比文献研究结果,探讨现代医家治疗眩晕的特点,及我院针灸门诊眩晕治法与其他医家的异同。研究结果:1.文献数据挖掘结果:(1)近5年针灸治疗眩晕的文献中,总共运用主穴684次,频次前10位的腧穴分别是:风池、百会、颈夹脊、天柱、风府、足三里、大椎、太阳穴、阿是穴、完骨;所选主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阳经、督脉和经外奇穴;主穴的特定穴中交会穴使用频次最多,五输穴所涉及的腧穴个数最多;选用主穴最多的部位是颈项,其次是头面。(2)文献处方中总共运用配穴529次,频次前10位的腧穴分别是:足三里、丰隆、太冲、肾俞、太溪、中脘、内关、三阴交、肝俞、行间;配穴主要集中在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上;配穴的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和涉及的穴位最多;选用配穴最多的部位是下肢,其次是上肢和头面。(3)文献中针灸治疗眩晕的中医证候中气血亏虚证和痰浊上蒙证出现的频次最高,而风阳上扰证使用的穴位总数最多。(4)兼证前三位分别是头痛、恶心和耳鸣。(5)灸法、推拿、中药汤剂和电针是临床中使用较多的辅助手段及联合治疗方法。(6)应用关联规则分析提炼出气血亏虚证常用穴位有足三里、百会、风池、气海、三阴交、天柱、血海、颈夹脊穴、关元、大杼等;痰浊上蒙证常用穴位有丰隆、风池、百会、中脘、足三里、天柱、内关、颈夹脊穴、阴陵泉、大杼等;风阳上扰证常用的穴位有太冲、百会、风池、行间、太溪、三阴交、天柱、风府、颈夹脊穴、足三里等;肝肾阴虚证常用穴位有百会、风池、肾俞、太溪、三阴交、肝俞、颈夹脊穴、天柱、太冲、大椎等。(7)应用关联规则分析提炼出常用的穴位组合如下:气血亏虚证:①百会,足三里②风池,百会③风池,足三里等;痰浊上蒙证:①风池,百会②百会,足三里③风池,足三里;风阳上扰证:①风池,百会②百会,足三里③风池,足三里;肝肾阴虚证:①风池,百会②百会,足三里③风池,足三里。(8)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有:气血亏虚证:①合谷,太冲,手三里,膻中②膈俞、风府、肩中俞、后溪;痰浊上蒙证:①大椎、足三里、大杼、太冲、天柱②大椎、颈夹脊穴、天突、申脉③头维、悬钟、听宫、天柱、申脉④阴陵泉、三阴交、颈百劳、百会、肩中俞⑤中脘、内关、风府、申脉、颈百劳、大杼;风阳上扰证:(1)大椎、风府、大杼、颈百劳(2)合谷、曲池、气海、关元(3)太冲、四神聪、神门、解溪(4)太冲、肝俞、太溪、侠溪(5)太冲、肝俞、解溪、肩中俞(6)太冲、侠溪、肩中俞、中渚(7)行间、阳陵泉、风池、头针(8)天柱、足三里、大杼、曲池、内关;肝肾阴虚证:太溪、天柱、完骨、大杼。2.临床资料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共筛选到38个符合纳排标准的门诊病例,女性患者约占84%;从年龄分布来看,21-30岁之间的患者较多。(2)使用频次较多的穴位有风池、翳风、百会、颈夹脊穴等;穴位以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从特定穴角度看,交会穴的使用频率较其他特定穴高很多,但五输穴中的井穴、荥穴没有被采用。(3)经过关联算法分析,我院门诊常用的穴位组合有:①翳风,风池②翳风,足三里③听宫,翳风。(4)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包括:①肝俞、听宫、脾俞、肩井、翳风②百会、肩贞、四神聪、颈夹脊穴、肩外俞③肩井、肩贞、中脘、颈夹脊穴、肩外俞④下脘、丰隆、天枢、大横、关门。研究结论:1.结合文献和临床研究,现代医家针灸治疗眩晕的证候分布特点反映了眩晕虚实夹杂的病机情况,与风、痰、虚、肝、脾、胃、肾有关,病位在清窍;从取穴特点看,多以标本兼治为原则。2.对比文献结果和临床结果,现代医家针灸治疗中医眩晕取穴特点为局部取穴结合辨证取穴。3.本研究采用的频数分析、规则分析和熵方法聚类分析,可以统筹大量文献和医案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简洁明了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