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三国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广泛而深远,诸葛亮的知名度之高在历史人物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人多数中国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三国志演义》中的艺术形象,对于真实的历史人物诸葛亮,除了学者、研究家以外,了解的人并不多。而这两种诸葛亮形象是有差距的,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 陈寿的生活时代正是自蜀入晋之时,作为同时代的人,他对诸葛亮的描述应该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是最具权威性的。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记载了诸葛亮的远人志向、战略眼光和高尚品德,尤其是他对诸葛亮的治国成就不惜笔墨地大加赞赏,“千古一相”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却记载不多,对各项战事人多一带而过,虽然也提及他在阵法上很有造诣,“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并且长于巧思,有“木牛流马”、“损益连弩”等发明,但是陈寿明确指出:“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意即军事奇谋并非诸葛亮所长。《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主要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是一个忠臣良相,这与《三国志演义》中的神奇军师、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艺术形象差别很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各朝代的文人士大夫人都比较看重历史人物诸葛亮,他对刘氏的忠贞,他的以法治国,他的清廉利淡泊名利,他的“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些都是文人士大夫所仰慕的。他们通过文章、诗歌等形式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怀念和仰慕之情。特别是“鞠躬尽粹”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信条。 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来源于民间文学。从魏晋时期开始民间已有关于诸葛亮的传说,起初,在诸葛亮刚去世不久,蜀地就流传他的事迹,但是主要还是将他作为一个贤相来怀念。后来便开始流传一些关于诸葛亮的神奇传说,如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川的郭冲五事,其中就有著名的“空城计”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志怪小说的出现和盛行,诸葛亮的形象开始被罩上神秘色彩。隋唐时期,开始出现戏剧,据北宋李昉等人编辑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大业拾遗》记载已有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早期戏剧。在唐代,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说话”的民间艺术形式,三国时期由于充满了各种政治、军事的矛盾与冲突,故事素材丰富,所以三国故事被广泛地讲说。在唐代的变文中也引述了“死诸葛怖生仲达”的故事以说明“刘氏重孔明”,其内容比魏晋南北朝时更加离奇,神话色彩更加浓厚,带有明显的民间传说的特点。到了宋代,“说话”发展更加成熟,成为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民间艺术形式,有了“小说”与“平话(讲史)”等分类。其中,“平话”又有分科,“说三分”就是专门的一科。随着“平话”的普及,出现了讲说“平话”的脚本,也叫“话本”。现在所知的宋、元时代话本,哪些属于宋,哪些属于元,已经很难剖明,现存的三国文学作品的最早版本是元代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但是从“说三分”在宋代的普及情况与“说 .话”这种艺术形式的流行来看,有理由相信在宋代就有同类“平话”的存在。《三国志平话》 的故事有头有尾,内容生动,在某种程度上说,不妨视之为后米的《三国志演义》的蓝本。 出于宗法观念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其他因素,在民间传说中,“尊刘抑曹”的感情倾向是 一贯的,所以刘氏集团的人物一直受到支持与喜爱,作为刘氏集团的核心人物的诸葛亮也就 一直是民间三国故事的主人公之一。《三国志平话》的下半部主要就是描写诸葛亮的活动, 其形象不仅已表现为一个“智绝”军师,而且富有神仙道化气息,几乎是法力无边。在元代,。元杂剧中有大量的三国戏,其主题思想与“平话”是一样的“拥刘反曹”,以诸葛亮为主角 的剧目也较多。杂剧中的诸葛亮形象与“平话”很类似,一般为道士打扮,突出表现其“神 奇军师”的智谋。南宋由于国家南北分割,元代则由蒙古贵族集团统治,通过三国戏与话本, 人们借诸葛亮的神奇故事反映当时汉民族的反抗斗争心理。到了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罗贯 中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品中诸葛亮是无可置疑的中心人物,完成了诸葛亮艺术形 象的塑造。《三国志通俗演义》与“平话”比起来更向历史靠近,是历史与传说的融合,但 是对于诸葛亮的描写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军事、 外交方面的全才,有着超人的智慧,自信而浦洒,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同时,他神机 妙算,用兵如神,观星相、祭风雨,笼罩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是集历朝历代人民大众的智慧而成,所以它是历代人民理想、愿望、希望的凝聚, 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观、道德观与审美情趣。消代毛纶、毛宗岗父于对《三国ikall俗演 义》的评改,成为数百年来流行的《三国志演义》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