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就翻译的本质及其现象作一个尝试性的研究。Verschueren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将顺应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试图为翻译研究建立一个统一而连贯的理论框架,使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在这个框架内都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在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即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语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翻译是一个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参与下针对语言内部实际和外部语境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作者还认为,区分不同翻译理论的标准是它们各自不同的顺应倾向, 即顺应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有些译者的翻译倾向于原文本的语言结构,即所谓的直译,而有些译者的顺应倾向于原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即所谓的意译:有些译者的顺应倾向于原文本所在的文化,形成所谓的异化翻译理论,而有些译者的顺应倾向于目的语文化,形成所谓的归化理论。诸如这样存在争议的问题在翻译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之下都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为了使该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 作者在顺应论的框架之下提出了一个翻译模式,用来解释顺应翻译的具体过程。有关顺应的具体讨论将分别在语言内部实际和外部语境两个层面上展开。为了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作者从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的《红楼梦》译本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并做了仔细的分析和比较,力图找出译者们不同的顺应策略及其顺应倾向。接下来,以上述译本为例,作者列举了一些影响译者顺应倾向的主要因素,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作者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在一定程度的意识参与下,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翻译目的,针对语言内部实际和外部语境不断进行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以选择和顺应为主线,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必将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并有利于构建一个系统而连贯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