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大鼠,观察SCF-c-kit-ICC信号通路的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和ICC细胞突起变化,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上述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GER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15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参照采用贲门钢圈固定法进行造模,指针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干预治疗,西药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灌胃,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干预周期结束后取4组大鼠胃起搏区平滑肌组织若干块,约重100-150mg,活检标本立即投入液氮中,1天后转入-80℃冰箱中保存,另有部分标本置入2.5%戊二醛固定液中保存。本次试验进行检测指标如下:(1)Real-timePCR法观察SCF/c-kit信号通路中SCFmRNA、c-kitmRNA的表达情况;(2)Westernblot法检测GERD模型大鼠胃起搏区平滑肌组织中SCF、c-kit的蛋白质表达情况;(3)透射电镜观察GERD模型大鼠胃起搏区平滑肌组织中Cajal细胞数目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通过t检验或X2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时则认为检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的SCFmRNA和c-kitRNA在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的表达较空白组下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指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SCFmRNA和c-kitmRNA在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指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SCFmRNA和c-kitmRNA在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的表达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并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GERD大鼠模型组的SCF和c-kit在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的蛋白表达较空白组下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指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SCF和c-kit在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指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SCF和c-kit在胃运动起搏区平滑肌组织的蛋白表达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并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4、模型组ICC细胞数量和超微结构明显改变,突起数量明显减少,突起长度减短,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明显减少,且线粒体大多呈空泡样改变。指针治疗组、西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相比,ICC细胞数量和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以及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细胞突起数量及长度、缝隙连接有明显改善。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可能通过调控SCF-c-kit-ICC信号通路的mRNA基因水平的表达、蛋白水平的表达及细胞形态的改变,促进GERD的胃肠动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