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旅游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崂山位于青岛东南黄海之滨,是驰名中外的AAA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美誉,以“山海奇观”蜚声中外。由于崂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内外地质营力的长期作用,加之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公路铺筑、房屋修建、石料开采、植被破坏等人类工程地质活动加剧,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及负面影响也日益增加。从而造成了旅游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灾害隐患大量存在。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滑坡、泥石流次之,而且每年汛期都有新的隐患点出现,具有突发性、危害较大等特点,对当地人民群众和游客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研究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可为崂山区居民生活和旅游业防灾减灾和工程防护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对减少该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强社会稳定性,制订发展规划,促进地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崂山旅游沿线主要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在2009年作者参与的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对崩塌(不稳定斜坡)、滑坡及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在对崂山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查明了崂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崩塌(不稳定斜坡)、滑坡、泥石流的类型、特征及其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其次,分别对地质灾害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在地质灾害分析研究中,引入了崂山曾发育第四纪冰川的观点。认为第四纪冰川所造就的奇特的地形地貌条件是崂山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2)崂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及隐患存在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地质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对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起控制性和决定性作用,强降水或连续降水、人类活动、新构造运动、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3)未来十几年仍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易发时期;(4)通过已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和分布规律,提出了新构造运动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内在原因之一的观点。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以硫酸镉,二氧化碲为主盐,硫酸钠为支持电解质的电沉积体系出发,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CTAB成功制备了具有超细微结构的纯立方相CdTe薄膜。并对薄膜的光学以及电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沉积电流密度、温度、pH值以及主盐浓度对薄膜结构和组成的影响规律,制备得到了粒径在20nm左右,厚度为1μm左右的纯立方相碲化镉薄膜。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成功地将粒径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露天煤矿开采在我国煤炭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矿开发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区,露天煤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磷酸镁水泥是由烧结氧化镁与可溶性磷酸盐、外加剂以及矿物掺合料按照一定比例,在酸性条件下通过酸碱化学反应生成的以磷酸盐水化物为黏结相的新型无机胶凝材料。与其他无机
课题提出了改变反应条件优化试验参数,并对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的催化剂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及催化性能测试。比较加入不同分散剂对产物形貌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
半导体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尤其是当半导体纳米晶的尺寸小于激子波尔半径以后,会产生量子限制效应、小带效应和多激子效应,有很强的光电转换能力。本文对新型半导体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FTO导电玻璃上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三维网状ITO纳米纤维,进而在ITO纳米纤维上电沉积CdS纳米晶以构建ITO/CdS同轴纳米纤维太阳能电池。与Cd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