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龟刺”与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单盲对照法对所选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受试者来源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演武分院六楼针灸科门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按照周然宓教授所创“龟刺”法的选穴与操作标准,对照组按照石学敏主编《针灸学》中治疗腰痛的选穴与操作标准分别进行治疗。两组均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隔两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个疗程,为期5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评定两组的疗效。 结果:1.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未愈2例,显效率达到66.7%,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8例,好转16例,未愈3例,显效率为36.7%,总有效率达到90.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经过相应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0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在经过相应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0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ODI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评定、改善疼痛程度VAS评分、改善生活受影响程度OD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龟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