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125Ⅰ粒子腔内植入对猪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125Ⅰ粒子植入猪胆管内对正常胆管壁各层放射性损伤范围及程度,探讨125Ⅰ粒子腔内放射治疗时胆管壁各层的损伤及修复变化过程,评估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实验动物为健康家猪18只,将18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然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随机分为术后2周、1月、2月共计3个亚组,每个亚组3只实验动物。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组动物胆总管内植入2.59×107Bq(0.7mGi)125Ⅰ粒子5颗,在对照组动物胆总管内植入5颗无放射性的空粒子。于术后2周、1月、2月分别处死两组实验动物各3只,取出相应部位胆总管,制成标本,观察两组标本的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改变,分析两组标本之间病理学改变的差异。检测两组实验动物术前及术后2周、1月、2月的肝功能,统计分析两组实验动物各时期肝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各组实验动物均可进行客观效果评价,术后胆管未发生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术后实验组(ALT/AST/TB/CB)与对照组之间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改变:光镜下观察实验组动物胆总管损伤在术后2周最明显,胆管壁柱状上皮明显脱落,粘膜下固有腺体上皮坏死,腺体结构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并见大量炎性细胞渗出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改变。对照组见胆管壁柱状上皮完整,粘膜下固有腺体未见明显损伤,仅见少许炎症细胞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理学变化有明显差异。电镜下观察实验组标本见胆管上皮坏死脱落,部分残存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内空泡样变性,平滑肌细胞细胞核碎裂分节;对照组胆管上皮无明显损伤。免疫组化检查示TNF-α、TGF-β、Bcl-2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1)125Ⅰ粒子植入胆管腔内照射对胆管上皮及粘膜下固有腺体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损伤程度随照射时间及照射剂量有关;在临床常用剂量照射下,125Ⅰ粒子内照射对胆管损伤是可以耐受的。(2)125Ⅰ粒子植入胆管内行内照射动物实验具备安全性、可行性及可重复性,实验结果对临床将125Ⅰ粒子内照射治疗联合PTCD胆道支架或胆道引流管治疗梗阻性黄疸能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第二部分125Ⅰ粒子腔内植入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经PTCD术植入入胆道支架或胆道引流管联合125Ⅰ粒子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经PTCD术植入入胆道支架或胆道引流管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共7例,其中胆囊癌2例,胆管癌4例,肝门部肝癌1例。患者年龄49~73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4例患者为胆道支架术后经PTCD胆道引流管内植入125Ⅰ粒子10~15粒,3例患者与胆道支架同时在胆管腔内植入125Ⅰ粒子15~20粒。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胆道支架通畅情况、肝功能变化、影像学指标、不良反应及生存期。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操作,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2,4,6月随访肝功能显示在术后白细胞(WBC)、胆红素水平(TB/CB)、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无明显升高。术后1月、3月、6月随访腹部CT观察胆总管内125Ⅰ粒子无脱落、移位。3个月后腹部CT示4例患者125Ⅰ粒子周围病灶部位变薄,肿块缩小,全部6例患者胆道支架通畅。6个月后黄疸复发1例,胆道造影见胆道支架狭窄,给于球囊扩张后支架通畅。术后除1例患者胆汁经胆道引流管外渗,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月1例患者死亡,8月死亡1例患者,最长1例随访时间为14个月后失访。结论经PTCD术后胆道支架或胆道引流管联合125Ⅰ粒子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一定疗效,可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