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预算是政府分配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从公共治理角度看,公众参与预算不仅能够增强政府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且能够有效调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促进形成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合作关系。从预算民主角度看,公众参与预算是推进协商民主,增强民众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有效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领域和方式。近年来,中国公众参与公共预算过程的实践探索特别引人注目,从中央到地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预算公开到参与式预算,都体现出社会公众对预算的重视以及影响预算安排、参与政府资源分配的强烈意愿。在当前的体制框架下,公众参与预算实践某种意义上展现了推进中国特色预算民主的可能。其一,从整体性和结构化的视角看,公众参与预算内生于转型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同时,推进公众参与预算构成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张力,而且这种张力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推进公众参与预算的动力,由此有可能发展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预算民主生长路径。其二,基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目前公众参与预算在体制内外、上下层级政府等多方面以及公民、学者、媒体等多主体的实践中,呈现出多元互动、整体推进、相互激发的态势,也呈现出政府主导、技术促进型、双向互动、目标多重等特点。其三,推进公众参与预算,要通过参与预算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观念学习,建构政府与公众之间聚合利益、科学决策、分担责任、凝聚共识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将公众有序参与预算过程与现有制度框架更好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总体思路上看,推进公众参与预算,关键是要建构一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合作、协商关系,使民众的意愿在预算过程中得到充分表达与切实维护,凝聚共识,逐步培养更有责任的政府与公民,以政府理财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来推动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从具体举措上看,推进公众参与预算,要通过改善公众参与预算的政治环境、营造参与型文化氛围,实现参与预算理念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相互支持发展;通过修改预算法、规范预算编报行为等完善公众参与预算的支撑体系,增强公众参与预算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通过强化人大对公共支出的监督制约,扩展和丰富公众参与预算的渠道和方式,有效提升预算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