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库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其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大坝建成蓄水后(2003年6月),库区水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水生生物群落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实验选取三峡水库坝前段(茅坪至归州,约50km)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断面共14个采样点,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坝前段枝角类的生态演替规律以及第二阶段蓄水(2006年9-10月)对枝角类生态现状的影响,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演替的系统研究、水库水环境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枝角类21种,隶属于5科11属,其中优势种有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脆弱象鼻溞(B.fatalis)、透明溞(Daphnia hyalina)、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多刺秀体溞(Diaphanosoma sarsi),常见种有点滴尖额溞(Alona guttata)、短尾秀体潘(D.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1euehtenbergianum)和长刺潘(D.longispina)。三峡水库坝前段CJ01、CJ02、CJ03、CJ04、CJ05断面的枝角类全年平均密度依次为1.09 ind/L、0.34 ind/L、0.40ind/L、0.81 ind/L、0.50 ind/L,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简弧象鼻潘、脆弱象鼻溞、透明溞、多刺秀体溞、长肢秀体潘和短尾秀体溞密度的纵向分布特征表现为越接近大坝越高,但不呈线性变化。支流的汇入使干流区域枝角类密度增加,支流库湾是干流浮游动物的重要来源。枝角类种类数在4月~7月(9种)较多,在11月、12月和1月(2种)较少,密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密度和生物量的周年高峰期均出现在4月,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最高密度分别为7.64 ind/L、9.45 ind/L、7.04 ind/L;2006年9月底水库第二次蓄水后(156m)出现一个小高峰(2.76 ind/L),其余月份密度均较小。枝角类群落多样性(H")和均匀度(J)较低,年均值分别为1.63和1.01;CJ01、CJ02、CJ03、CJ04、CJ05断面的年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9、1.86、1.73、1.82、1.71,呈现出离大坝远,多样性低的变化特征,CJ04-L是香溪河与长江干流交界处,多样性指数较高(2.05),使CJ04断面多样性高于CJ03断面。多样性指数月平均值的周年变化,有多个峰值,一般是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均匀度的变化规律也类似。由于枝角类个体数多集中在象鼻潘的几个种类,它们在枝角类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89.08%),因而使得调查区域枝角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明显偏低,均匀度的特征与多样性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