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认识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基础。考察中西哲学史发现,思想家们对道德认识论问题有着或多或少、各有侧重的涉及,综观之下这些论述集中于三个问题:第一,主体观;第二,道德观;第三,道德获得途径。针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又能够整合出两条大的道德认识论思路,其中之一是经验道德认识论。经验道德认识论的主体观有两条思路,一种认为人是与客体世界相互分离的主体,人是一切的立法者。一种认为人生活在人的世界中,并且可以追求与世界合为一体的理想存在状态。生活在世界中的人是没有先赋的意义的,人必须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依靠自己寻求并确证自己的存在意义。经验道德认识论的道德观认为,没有任何客观普遍道德存在,道德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某种普遍法则。一种思路认为道德是孤立主体的一个作为工具的行为。一种思路认为道德是人在经验之中形成的自我修养,是情境性的最佳应答方式。经验道德认识论的道德获得途径是行动,道德知识的习得并非道德习得,道德成于人的行动。人在行动的经验中自我反思,以理解道德的内涵,并且在心灵的体悟中彻底把握道德的真义。经验道德认识论强调经验对道德的重要乃至决定意义。经验往往是个体的、独特的,缺乏统一的、普遍的内容,由此而来的道德也很难形成一种普遍的原则或共识。这样的经验道德认识论具有一种相对主义的倾向;由于普遍价值标准的缺乏又容易产生走向功利主义弊端的危险;经验论的科学主义路径则包含着导致人的异化的危机;而最大的困难在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由个体经验实现整体团结。这是经验道德认识论需要克服的四个困难。经验道德认识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启示。它所启示的道德教育思路认为:学生是处于共在关系中的人,他们需要在自身生活经验中寻求意义;道德是学生在整全经验中形成的情境性最佳应答方式,它应当解决个体学生之间如何通达的问题;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行动和体悟的过程,道德教育应当让学生进行道德行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辅助学生创设情境并引导体悟。经验道德认识论思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避免经验道德认识论自身可能的歧途,避免走向相对主义进而造成取消道德教育的结果,避免走向功利主义弊端进而导致不道德的道德教育,避免走向人的异化从而根本上无道德教育可言;避免无法解决个体之间如何通达这一问题而导致道德教育无益于整体幸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