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原因复杂,病程相对较长,呈渐进性发展,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不可逆性损害,可以表现为椎间隙不匀称性变窄,椎体楔形变,关节突关节方向不对称等一系列不对称的骨性结构形态学改变。这种不对称骨性结构改变一方面是腰椎侧凸引起力学负荷的不对称分布所导致的继发性改变,是腰椎侧凸程度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也影响或加重腰椎侧凸的进展。目前对于骨性结构的不对称改变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关系研究较少,而且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关系上,认为退变性腰椎侧凸与椎间盘的退变关系密切,但椎间盘退变导致腰椎侧凸的机制和过程至今仍不清楚。并且,以往关于椎间盘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终板的退变。椎间盘和终板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密不可分的,椎间盘退变与终板退变互为影响。从结构上讲,椎体终板中的软骨终板部分作为椎间盘组成的一部分在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椎体终板中的骨性终板部分作为椎体的一部分起着连接相邻椎间盘的作用,而且也是椎间盘营养的通路。可见,终板退变可能更容易造成椎间隙和椎体的骨性结构的形态学改变,本研究将椎间盘和终板视为一个功能整体,探讨其退变程度与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骨性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不对称骨性结构参数与腰椎侧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旨在揭示椎间盘-终板退变和不对称骨性结构参数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经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的120例病例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47例,女73例;年龄50~77岁,平均61.5岁。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并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对照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X线、CT及MRI检查。病例组资料以主弯曲内椎体、椎间盘及邻近终板为观测对象,对照组以L1~L4椎体、椎间盘及邻近终板为观测对象。X线片分别测量各个椎体及椎间两侧高度,CT片测量各个椎体的两侧关节突关节面矢状角,分别计算椎体和椎间两侧平均高度及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两侧骨性结构参数均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如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差值为不对称度,用不对称度描述骨性结构参数的不对称性。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采用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其评分代表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程度。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经t检验比较,病例组凹侧与凸侧各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用不对称度描述其不对称性;对照组两侧各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一侧与病例组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例组凸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椎间盘-终板退变与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有相关性(P<0.05),腰椎侧凸角与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呈正相关(0<r<1,P<0.05),腰椎前凸角与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呈负相关(-1<r<0,P<0.05)。回归分析显示,腰椎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与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31.671和17.137,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终板退变程度较重,骨性结构参数呈不对称分布,其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的不对称退变相关;腰椎侧凸角随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的加重而进展,而前凸角度反而呈减小趋势,以椎间不对称度的影响更大;不对称骨性结构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侧凸渐近性发展的生物力学因素,椎间盘-终板退变可能有病因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