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25—3月27日(法国当地时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活动,此次国事访问活动成为法国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焦点。法国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关系一直在中国国家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中国提出了诸如“一带一路”等倡议,对此法国表态积极,但却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同时据调查,多一半法国人对中国存在负面看法,缘何如此呢?新闻媒体话语是大众最易接触和接受的话语方式之一,新闻报道具有体现背后国家权力斗争的作用,同时可以影响受众看法和观点。本文将结合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来揭示法国媒体是否客观中立正确报道中国相关议题,进一步探析其背后暗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本研究选取以“质报”著称的法国主流媒体《世界报》和《费加罗报》围绕“习近平访法”期间的涉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具体研究核心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得到法国媒体对于此次国事访问活动的整体宏观建构全景;第二:运用诺曼·费尔克劳夫的三维话语分析理论及方法,并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得到法国主流媒体围绕此次“习近平访法”期间涉华的报道是否存在一定倾向性,最终揭示报道话语内容、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第三:总结法国媒体报道下的中法关系和中国国家形象,同时对日后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力提出建议与策略。根据上述三部分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围绕此次访问活动,法国媒体报道主题以政治经济类为主,其中大量报道紧密围绕国际关系层面,体裁以快讯和深度报道为主,整体呈现出报道倾向性为中性报道居中,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此外,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相互影响,法国主流媒体报道生产者在进行报道话语选择时,会受到社会层面各因素的影响,从而隐晦的传达背后暗藏的意识形态。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但是国际话语权依旧处于劣势地位,据此,笔者从提升话语权意识、创新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中国化”三个层面提出建议,来帮助破解当前中国对外传播困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