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承志是一位走“在路上”的作家,这是由他个人的经历、专业和民族决定的。张承志曾在蒙古草原生活了四年,逐草而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张承志接受了只有不停的“走”才能生存,才能找到更理想的家园的思想。蒙古史的研究更使他不断游走于中国的西部和北部,作为一个回族的后裔,他深知回族就是一个漂泊的民族,回族本身的含义就有“回家”的意思。在张承志的作品中,我们始终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缄默而坚毅,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惧怕任何苦难的形象,这些人为了个人内心的精神家园付出了最大限度的热情,为了追求精神的超越,不畏艰辛,不惜牺牲生命的炽热与赤诚,让我们看到了张承志悲剧人格的投影。书写人在强大的异己力量面前表现出来的强悍生命力和敢于超越和抗争的巨大勇气,是张承志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张承志感受到的,不是命运的沉重,而是无常的命运给人带来的磨练和崇高的价值体验。人们用不屈不挠而崇高的行动获得生命的热情和朝气,痛苦成为欢乐的尺度。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去追求永远失去或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一切,战胜现实存在的痛苦,从而感到生命的本体的力度,这种幸福感,典型的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强力意志的悲剧精神。苦难是张承志小说的另一重要主题,张承志把苦难勾勒的血泪斑斑却又生机盎然,使苦难在一个很高的熔点上化为心灵的飞升。张承志所崇拜的苦难是美学意义上的苦难,是把此世的苦难看作是抵近精神极地的必要磨砺,这种苦难的体验方式和赞赏态度,决定着张承志透过人生苦难凝望精神哲学的创作走向。对于张承志这位极具诗人气质的作家来说,苦难对人现实层面的打击是微不足道的,苦难所激发出来的人的顽强而高贵的精神气质是他神往的。作者在描写山川河流,沙漠草原这些英雄人物活动的舞台时,都加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成为人物拼搏奋斗的见证。张承志的宗教观和苦难观是众多学者争议的焦点,张承志热情的赞颂挣扎在苦难之中的黄土高原上的底层民众,不是对贫困的肯定,是为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执著信念所征服。张承志的悲剧意识是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执著的信念,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他们可以流血,可以舍命。他们面对苦难表现出来的,事不同于宗教意识的悲剧意识,我们在凌辱和杀伐中看到的是一颗颗不屈的灵魂和一股顽强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