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萼杜鹃(Rhododendron meddianum)系杜鹃属(Rhododendron)、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Sect.Ponticum)、蜜腺杜鹃亚组(Subsect.Thomsonia)的常绿灌木,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与缅甸东北部地区。该物种株形优美,大型钟状花冠簇生枝头,花色深红鲜艳,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目前对其开展的研究仅见播种育苗。本研究
【基金项目】
:
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19ZB007); 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杜鹃遗传多样性调查与保护成效评估项目(2019HJ2096001006);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YNWR-QNBJ-2019-010); “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项目(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萼杜鹃(Rhododendron meddianum)系杜鹃属(Rhododendron)、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Sect.Ponticum)、蜜腺杜鹃亚组(Subsect.Thomsonia)的常绿灌木,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与缅甸东北部地区。该物种株形优美,大型钟状花冠簇生枝头,花色深红鲜艳,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目前对其开展的研究仅见播种育苗。本研究通过广泛野外调查,利用SNP分子标记,对红萼杜鹃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从野生资源状况、种子生理生态和繁育系统探讨红萼杜鹃的濒危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利用SNP分析揭示红萼杜鹃和近缘种蓝果杜鹃(R.cyanocarpum)的进化历史。主要结果如下:1.红萼杜鹃的生境及野生资源状况结合资料记载和野外调查,仅在我国发现3个分布狭窄的野生种群,生长于海拔3 000m以上的杜鹃灌木丛和杜鹃箭竹林中。所有调查种群均受到人为干扰影响,野生成熟个体总量不足5 000株,总的分布面积约为1 929 km~2,且种群内老年植株多,中年植株少,林下实生苗很少,种群更新能力弱,已处于濒危状态。2.红萼杜鹃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红萼杜鹃花期主要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花序开花持续12~14 d,单花花期8~10 d,花部形态具有吸引传粉者的特性。红萼杜鹃雌蕊先熟,开花期间花柱和花药存在空间隔离,通过杂交指数和人工授粉实验发现,红萼杜鹃的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3.红萼杜鹃的种子生理生态分析红萼杜鹃种子为需光型,种子萌发适宜的温度是25℃,种子萌发率极低,仅为4.01±0.31%。低浓度的GA3对红萼杜鹃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GA3浓度为1 000 mg/L时其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可达21.33±6.54%。红萼杜鹃种子可抵御轻度干旱胁迫,随着PEG-6 000浓度的提高,红萼杜鹃的萌发率提高,PEG-6 000浓度为10%萌发率可达49.33±1.17%,而PEG-6 000浓度为13%时抑制种子的萌发。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GA3和PEG-6 000胁迫处理来提高红萼杜鹃种子的萌发率,有助于其种子的繁育。4.红萼杜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dd RAD筛选得到的3 377个中性SNP位点对红萼杜鹃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发现,红萼杜鹃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E=0.0 713±0.0 021,π=0.0 741±0.0022)。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9.88%的遗传变异发生发生在种群间,80.12%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中。STRUCTURE、PCA以及NJ邻接树分析表明,红萼杜鹃的3个种群被分为3个不同的遗传分支,对应3个地理种群。红萼杜鹃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可以通过生活史特征、花粉传播限制和距离隔离来解释。基于Stairway Plot的历史动态分析揭示红萼杜鹃种群在历史上经历过收缩事件。5.红萼杜鹃和近缘种蓝果杜鹃的进化历史采用经dd RAD筛选出的1 495个SNP位点,进行STRUCTURE、PCA和NJ邻接树分析等表明,两个物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7个野生种群可分为红萼杜鹃和蓝果杜鹃两个遗传分组。Fastsimcoal2模型分析揭示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分化时间大约在3.05百万年前(Ma),可能与横断山脉在3.4 Ma发生的强烈隆升以及上新世晚期亚洲冬季风加剧的干旱气候有关。6.致危机制与保护策略综合本研究结果,红萼杜鹃种子萌发率低,自然更新能力弱,加上各个种群受到道路建设、风电场修建以及放牧带来的一系列人为干扰,其野生种群及生境受到严重破坏,急需对该濒危种进行保护。建议建立保护小区来保护红萼杜鹃的自然栖息地。同时,由于3个种群遗传分化较大,各种群应分别设置相应的保护管理单元。最后,通过适当浓度的GA3和PEG-6 000处理促进其种子萌发,开展相应人工繁育技术,为红萼杜鹃的迁地保护、种群回归自然驯化和园林利用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目的为分析血液透析治疗和腹膜透析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黄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符合终末期肾脏病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断并开始行肾脏替代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膜透析50例,血液透析40例,比较两组治疗开始时及治疗后6个月后血清钙、磷、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血白蛋白、血红蛋
目的:探讨circHIPK3在鼻咽癌转移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1)首先检索公共数据库,运用生信分析鼻咽癌组织及非癌组织中circHIPK3表达水平;(2)通过体外培养鼻咽癌5-8F细胞,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细胞划痕、CCK-8、Transwell实验等方法研究circHIPK3-siRNA干扰后对细胞迁移和侵袭及潜在下游基因E-Cadherin/CDH1、N-Ca
林产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是以森林资源加工制造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和纸制品业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产工业取得快速发展,形成了涵盖范围广、产品种类多的林产工业体系。但林产业工业仍存在生产方式粗放、产出效益不高、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突出问题。而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动林业及林产工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远景目标,国家林草局正开
丹参-人参组分复方(The optimal component formula,OCF)源自课题组前期正交设计筛选的丹参、人参中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其组成为丹参总酚酸、人参总皂苷和人参多糖,配比为5 mg/L、10mg/L、5mg/L。前期研究成果表明OCF能显著降低肺癌A54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对乳腺癌MCF-7细胞也有较强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1]。而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和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一种大型的笋材两用散生竹,遵循着“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可在两个月内完成20 m的高生长,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竹笋-幼竹的生长发育需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供应,但目前对其生长发育过程淀粉等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尚不清楚。本文选择两个毛竹生长差异明显的气候区——北亚热带气候区
背景:肺癌仍占据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很大比例,而其中大多数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多年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使得肺癌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仍需开发研究有效的肺癌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癌症的进展有目共睹,标本兼治、扶正益气、祛痰化瘀、祛邪解毒等治则治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课题组基于此创立了活血化瘀配合扶正益气的丹参-人参组分复方,以期应用于癌症的治疗,但其效用和机制还需进
肺癌是分化程度低、临床治疗较差的一类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的前列,目前临床的一线化疗药物虽然能抑制肺癌的发生发展,但存在严重的毒副反应。中医药能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活血化瘀、补气扶正的治疗原则,课题组前期对《金匮要略》中泽漆汤进行拆减和抗肿瘤活性检测,发现活血益气方(人参、丹参、甘草)具有抗肿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抑制PD
退耕农户是工程实施的主体,退耕补助到期后农户的复耕意愿是影响工程成效巩固的关键要素之一。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时间跨度长,分为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新一轮退耕政策较前一轮退耕政策有较大的变化,且两轮退耕工程实施期限不同,截至到2021年,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22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7年,因此两轮退耕林地的森林生长质量和收益情况也不相同。不同的
攸县油茶(Camellia yuhsienensis Hu.)为山茶科(Theacea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具有树形紧凑、果壳薄、出籽率高、抗病性强的特点,是一个优良的油茶物种,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目前对攸县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利用方面鲜有报道,缺乏可以推广应用的良种。因此,应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并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加快优质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本研究以初选的13个
类钙调神经磷酸酶B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CBLs)是一种常见的钙感受器,在植物应对各种非生物胁迫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西伯利亚白刺二代转录组数据鉴定了CBLs家族基因,运用RT-qPCR技术分析该家族基因在不同处理后的组织表达模式并选取叶片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克隆并利用转基因技术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西伯利亚白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