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2O(笑气)具有温室效应,且会破坏臭氧层,故其后处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此外N2O还是一种独特的氧化剂,当以Fe—ZSM—5为催化剂时,在温和条件下即可活化甲烷和苯,并且高选择性地得到羟基化产物,该反应是目前催化氧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采用以密度泛函方法为主的理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N2O还原降解以及Fe—ZSM—5/N2O体系中的活性氧物种生成、转化和活化C—H键的机理。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一、分别采用密度泛函,高等级从头算和G2M(RCC5)方法来考察无催化剂时N2O+CO→N2+CO2反应过程,研究表明这个看似简单氧交换过程实际上存在多种可能的反应途径:CO可以从端基进攻(O端或N端)、侧基进攻(N=N键或N=O键)或同时进攻N端和O端。除MP2(full)方法外,大部分理论方法均证实N端进攻是最有利反应途径,比直接氧转移低~3kcal/mol。
二、以FeO+小簇为模型催化剂,在B3LYP/6—311+G(2d)//B3LYP/6—31G*计算级别下,考察了N2O还原机理。研究表明,FeO+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可从N2O中夺取一个O原子,然后再传递给CO,完成整个氧转移过程。我们发现反应中可能生成的过氧(Fe(O2)+)或端氧(OFeO+)物种,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其中前者较稳定,而后者则为反应的活性物种。我们亦考察了CO助催作用,发现当存在CO预吸附时,N2O降解的能垒可降低~4kcal/mol,支持了实验上的观测。
三、采用3T模型模拟Fe/ZSM—5体系,考察了N2O在其上的活化以及生成的氧物种转化和羟基化C—H键的机理。计算表明:(1)N2O活化涉及不同自旋态势能面的交叉,计算的反应能垒为48.0kcal/mol,与实验值(42~51kcal/mol)基本相符:(2)表面可能存在一系列Fe(Ⅲ)过氧物种和Fe(Ⅳ)或Fe(Ⅴ)端氧物种动态平衡,过氧物种稳定性高而活化C—H键的能力低,而端氧物种稳定性较差但活性较高,其中双端氧物种LM3兼顾了较好的稳定性和活性,可能是羟基化反应的活性中心;(3)对比甲烷和苯的反应机理,发现二者有所差异,前者初始活化机理为H脱除,而后者则为苯环上的自由基加成,这可较好解释为什么KIE实验观测到甲烷活化具有较强的氘代效应而苯上则没有这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