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冠状病毒纳米抗体的构建与中和机制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p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病毒传播速速快、感染后果严重,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持续的威胁。到目前为止,总共出现三次冠状病毒的暴发流行,其一是2003年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非典型肺炎,其二是2012年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其三是2019年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遗憾的是目前仅针对SARS-CoV-2有上市疫苗,对SARS-CoV和MERS-CoV既无可用疫苗也无特效药。中和抗体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BD)能够强烈地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抗体甚至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目前,针对SARS-CoV和MERS-CoV的单克隆抗体研究较多,包括人源抗体、鼠源抗体和人源化抗体等。纳米抗体作为目前已知的可结合抗原的最小抗体,保留了较高的抗原亲和力和特异性,具有分子量低、易于制备、免疫原性低、组织渗透力强等优点,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MERS-CoV纳米抗体的研究极少,对SARS-CoV纳米抗体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以SARS-CoV和MERS-CoV的受体结合域为靶点,展开了对SARS-CoV和MERS-CoV特异性纳米中和抗体的研究。1、抗MERS-CoV纳米中和抗体研究。为了筛选MERS-CoV纳米中和抗体,使用MERS-CoV S1和S蛋白分别对MERS-CoV RBD特异性纳米抗体库进行了四轮筛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出三株亲和力较高的抗体。然后,通过竞争性ELISA、生物膜层干涉实验等鉴定出识别位点与Nb MS10(Nb MS10为此前筛选到的一株抗MERS-CoV纳米抗体)不同的一株抗体M34,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制备了抗体蛋白。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M34与MERS-CoV S1蛋白的结合亲和力(Kd=222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验证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15.2 ng/m L)。通过竞争性ELISA证实M34与DPP4受体竞争性结合MERS-CoV RBD。进一步又通过流式细胞术试验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探究出该抗体通过阻断RBD与DPP4的结合而发挥作用。最后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预测了M34与MERS-CoV RBD结合的空间结构,结果提示M34可能通过其残基G54与RBD上的残基Y523形成氢键而相互作用。2、抗MERS-CoV双表位中和抗体研究。为了减小单一抗体的应用导致病毒逃逸突变发生的可能性,将上一部分筛选到的抗体与此前实验室鉴定的抗MERS-CoV特异性抗体Nb MS10通过一个短肽进行连接,构建了抗MERS-CoV双表位抗体,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该抗体。然后通过ELISA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的亲和力,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蛋白的结合亲和力(Kd=36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鉴定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11.1 ng/m L)。结果证实改造后的双表位抗体,其亲和力、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没有降低,并且对D539A/N突变的假病毒也具有了中和能力。3、抗SARS-CoV纳米中和抗体研究。为了筛选SARS-CoV纳米中和抗体,以SARS-CoV RBD免疫羊驼,免疫后利用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建立了噬菌体展示的纳米抗体库。分别以SARS-CoV RBD和S1为抗原对抗体库进行了四轮筛选,通过ELISA鉴定出了四株高结合力抗体,选择了其中结合力最高的S14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S14与SARS-CoV S1蛋白的亲和力(Kd=143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验证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10.7 ng/m L)。通过竞争性ELISA证实S14与ACE2受体竞争性结合SARS-CoV RBD。进一步又通过流式细胞术试验探究出该抗体通过阻断RBD与ACE2的结合而发挥作用。最后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预测了S14与SARS-CoV RBD结合的空间结构,结果提示S14可能通过其残基S33和P99与RBD上的残基R449形成氢键而相互作用。4、抗MERS-CoV和SARS-CoV双特异性中和抗体研究。为了实现抗体功能的多样性,将上一部分筛选到的抗SARS-CoV抗体S14与抗MERS-CoV特异性抗体Nb MS10通过一个短肽进行连接,构建了抗MERS-CoV和抗SARS-CoV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该抗体。然后通过ELISA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和SARS-CoV S1蛋白的结合力,利用生物膜层干涉技术测定了该抗体与MERS-CoV S1和SARS-CoV S1蛋白的亲和力(Kd分别为116和155 p M),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验证了该抗体的中和活性(IC50分别为7.00和13.7 ng/m L)。结果证实改造后的双表位抗体,其亲和力、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没有降低,具有同时抗MERS-CoV假病毒和SARS-CoV假病毒的能力。本研究以MERS-CoV和SARS-CoV的RBD为靶点,借助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四轮筛选,针对两种病毒分别筛选到一株高亲和力的纳米抗体。随后通过ELISA、生物膜层干涉技术、假病毒中和试验评价了他们的生物学功能,通过竞争性ELISA、流式细胞术实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探究了它们的中和机制。然后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识别不同表位的抗MERS-CoV纳米抗体连接,将抗MERS-CoV纳米抗体和抗SARS-CoV纳米抗体进行连接,分别构建了抗MERS-CoV双表位抗体以及抗MERS-CoV和抗SARS-CoV双特异性抗体,并同样通过ELISA、生物膜层干涉技术、假病毒中和试验评价了他们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经改造后的抗体分别保留着连接前各部分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证实改造是可行的,为发展抗MERS-CoV和抗SARS-CoV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为发展多功能抗体提供了一种策略。
其他文献
尽管近代医学在抗生素使用和疫苗接种方面有着长足进步,脑膜炎的全球疾病负担在当前仍然很重,脑膜炎防治进展也远远落后于其他疫苗可预防的疾病。据报道在2016年全球脑膜炎发病近三百万例,造成数十万病患死亡。细菌性脑膜炎被认为是该疾病的最严重形式,其发病急,起病重,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严重后遗症。细菌性脑膜炎多由细胞外病原菌引起,且大多数病例都并发有菌血症。本研究关注于血源性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一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mpA的细胞粘附性及细胞毒性相关研究目的:探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mpA对细胞是否具有粘附性及细胞毒性。方法:首先通过IPTG诱导、超声破碎、Ni柱纯化等过程获得重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OmpA(rOmpA)。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使用rOmpA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兔抗rOmpA血清,并利用Western blot法验证rOmpA的同一性。然后,本研究利用Alexa flour 6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继SARS-CoV,MERS-CoV之后,β属冠状病毒造成的第三次严重的爆发流行,该病毒自2020年2月底以来迅速传播到200多个国家。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SARS-CoV-2感染所致2019年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经迈入全球大流行阶段。同年12月,在英国和南非检测到了两株具有
输血常被用于急/慢性贫血治疗,在战、平时的生命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临床用血急剧增加,天然血液来源相对有限。红细胞的保存条件苛刻,战争、自然灾害等特殊条件下红细胞的储运较困难。此外,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型且输血过程中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使得输血治疗面临较大挑战。红细胞代用品能够模拟天然红细胞的携-释氧功能,满足机体在失血条件下的供氧需求,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了血液代用品领域的研究热点
背景:水貂是一种肉食性小型哺乳动物。水貂的皮毛轻柔结实,毛绒丰厚,可以制成多种毛皮制品,广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我国水貂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在水貂产业持续向好发展的同时,水貂的疫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给水貂养殖业带来了很大困扰。水貂的顽固性腹泻是一种由水貂圆环病毒(Mink circovirus,MiCV)感染引起的一种季节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在每年秋冬交替季节,主要引起水貂的红白痢,并伴有厌食、被
目的:生物气溶胶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颗粒,其粒径范围在0.01~100μm之间不等。这些生物气溶胶颗粒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类的呼吸系统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高效率的生物气溶胶采集技术是捕获并监测这些颗粒中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从而保证生物气溶胶中的微生物活性,用以进一步的生物学分析。本研究针对原有气旋式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存在的问题,对采样器的关键参数进行设计、优化并进行模拟与现场
造血干细胞是包括髓系细胞和淋系细胞在内的多种成熟血细胞的主要来源。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干细胞主要起源于胚胎期第10.5天(embryonic day,E10.5)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region,AGM)区,此时主动脉内皮经过内皮造血转化过程产生造血细胞。在该过程中,一小群特化的生血内皮细胞的形态逐渐由内皮细胞样的扁平转变为造血细胞样的圆形,
造血干细胞作为造血系统的基石,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谱系造血分化的能力,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可以持续产生各种谱系的血细胞,并重建受到损伤的受体造血系统。然而在胚胎发育中,造血干细胞数量稀少,发育时间窗短,并且目前缺乏对其特异性的表面标志物的认识,这使得深入研究发育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变得十分困难。目前研究表明,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是由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regio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由中脑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死亡导致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降低,进而影响基底节活性异常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基底节活性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DBS治疗PD常用靶点为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
“肿瘤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肿瘤治疗指出了新的方向和策略。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一小群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细胞,它们既具有肿瘤细胞的特性,又具有干细胞的特性,所以被称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目前的观点认为,肿瘤干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耐药性,是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真正根源,所以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