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提高土壤快速分类模型的识别率,本文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土壤近红外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理化值数据,从两个不同的土壤分类层面,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土壤覆盖和土壤质地分类方面重点开展了以下两项工作。(1)建立了不同卷积尺度融合的近红外光谱土壤覆盖分类模型。研究基于土壤近红外光谱大数据和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预处理方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土壤快速分类模型的识别率,本文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土壤近红外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理化值数据,从两个不同的土壤分类层面,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土壤覆盖和土壤质地分类方面重点开展了以下两项工作。(1)建立了不同卷积尺度融合的近红外光谱土壤覆盖分类模型。研究基于土壤近红外光谱大数据和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预处理方法,建立单一尺寸卷积核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以及多尺寸卷积核融合的卷积融合网络土壤覆盖分类模型,实现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快速区分。为适应二维卷积要求,将一维光谱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提取光谱数据的频谱信息。为避免梯度消失,网络采用Re LU函数及批量标准化(Batch Normalization,BN),并采用Dropout结合早停法(Early Stopping)训练网络,防止模型过拟合。首先,研究探讨了不同STFT窗口长度、不同卷积核尺寸等对模型分类效果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当STFT窗口长度为100、窗口重叠长度为50%时,模型总体分类准确率均最高。较小尺寸卷积核的CNN模型分类准确率更高,3×3尺寸的模型总体分类准确率达到了78.76%。不同尺寸卷积核的模型都对某一种土壤类型的分类效果良好。3×3尺寸模型对耕地分类效果最佳;5×5尺寸模型对林地分类效果最佳;7×7尺寸模型对草地分类效果最佳。其次,设计了基于多种尺寸卷积核融合的Fusion-CNN模型,该模型综合了不同尺寸卷积核的分类优势,对3种类型土壤的分类准确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模型总体分类准确率达到84.39%。Fusion-CNN模型克服了单尺寸卷积核CNN模型对于合适的卷积核尺寸选择周期长、调参步骤繁琐的缺点,能简化和加快建模过程。使用Fusion-CNN卷积融合网络可以更有效地对土壤近红外光谱的内部特征信息进行自动抽取,从而得到较高且稳定的土壤分类准确率。(2)建立了土壤质地分类模型。为提高土壤质地分类模型的准确率,研究采用欧盟统计局的17939个土壤近红外光谱数据来训练模型,对比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分类模型的性能差异,实现砂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的快速区分。并采用Re LU、批量标准化、Dropout、早停法等策略优化模型。研究探讨了网络层数、网络类型(CNN和LSTM)、注意力机制对分类效果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总体分类准确率随网络层数的增加而提高,4层CNN模型准确率达到76.58%,4层LSTM模型准确率达到77.86%,两类模型均能有效地对土壤质地进行分类。融入挤压激励网络(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SENet)注意力模块后,模型可重新分配权重,更有效地提取光谱特征,得到更高且稳定的分类准确率,CNN_4_Attention模型准确率达到77.50%,LSTM_4_Attention模型准确率达到78.39%。
其他文献
水稻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现如今我国多个省份都种植了不同品种的水稻,近年来由于病害的侵袭造成水稻的大面积减产,这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及时辨别出水稻病害进行防治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对于稻瘟病孢子以及纹枯病菌的鉴别还是采用在显微镜下用肉眼进行观察,这种方式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具有主观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分别完成了对水稻稻瘟病孢子
寒地早春低温条件下,培育壮苗有利于水稻尽早返青生长,播种量和秧田水分管理是影响秧苗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黑龙江水稻旱育稀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稀植不稀”、“旱育不旱”的现象设置播种量和秧田水分管理两个因素,播种量5水平:A1(300g/m~2)、A2(450g/m~2)、A3(600g/m~2对照)、A4(750g/m~2)、A5(900g/m~2);出苗后立即模拟三种秧田水分管理水平:即旱育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别名秋黏虫,是玉米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为更科学的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通过人工调查和高空灯诱集的方法监测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三亚市的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动态,对其发生危害程度、主要危害时期、迁飞路线等进行评估分析;通过田间人工接虫并笼罩的方法,对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田的经济阈值进行探讨;选用5种常用杀虫剂进行防治药效的
我国将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十四五”规划)。大豆从全产业链上影响了粮食安全,而提高大豆产量可以有效缓解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目前,育种与实际生产的首要目标是依据作物的相关表型来选择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品种。由于传统的植株表型参数测量存在主观性强、难度大、易出错等问题,亟需一种高效、低成本、无损的表型提取方法。以寒地大豆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点云的大豆冠
碱性盐(NaHCO3)为内陆苏打盐碱土主要盐碱成分,同时也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随着盐碱土地面积日渐增加,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明确作物的抗性机制,对于有效利用盐碱地至关重要。高粱是世界和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但幼苗期易受碱害胁迫。本研究以65份东北地区常见地方品种为材料,对高粱三叶一心幼苗进行单一碱性盐NaHCO3的处理,通过抗性筛选与综合评价得出高粱的碱耐
木霉菌(Trichoderma)是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一种真菌,研究发现大多数木霉菌株可以诱导植物抗性、促进植物生长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等,近年来关于木霉菌在作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甜瓜、辣椒等作物,对豆类作物尤其是对芸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芸豆“白沙克”为试验品种,通过长枝木霉菌拌种的方式,探究长枝木霉菌对芸豆生长及根际土壤的影响,为长枝木霉菌在芸豆及其相关作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别在芸豆生长过程中
为明确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热带土壤肥力性状、氮素气态损失、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培养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0N)、不施氮肥秸秆还田处理(ST)、不施氮肥生物炭处理(BI)、常规施肥处理(CF)、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NST)、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NBI)6个处理,研究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性状、氮素损失、温室气体排放、水稻产量及其构成以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作为世界第六大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于我国华南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和木薯产量的提高,木薯的相关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木薯病毒病始终是农业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木薯普通花叶病毒(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Cs CMV,genus Potexvirus,family Alphaflexivir
双环磺草酮是由日本史迪士公司开发的双环辛烷类、白化型水稻田芽后除草剂,双环磺草酮对难防除杂草和磺酰脲抗性杂草具有极强的活性,并且对水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由于双环磺草酮使用成本较高,导致目前尚未在我国稻田大面积使用。因此,通过减少双环磺草酮的使用量来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通过盆栽法对稻田杂草野慈姑、萤蔺和稻稗以及不同品种水稻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研究双环磺草酮减量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田杂草的防效和对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gzophilus Kuschel)是我国检疫性害虫,繁殖能力强,扩散范围大,寄主范围广,为害后造成稻田减产20%~30%,重发生区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本研究选择黑龙江省东宁县发生区的稻水象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稻水象甲成虫在不同越冬场所的分布情况和不同条件下的取食节律性调查;研究了稻水象甲对不同单色光波长的敏感程度以及对计算机模拟混合色板的趋性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