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分析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与MRI的影像表现。2.评价这3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组合(X线+CT、X线+MRI及X线+CT+MRI)对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3.分析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1.材料:搜集在佛山市中医院及南方医院诊治的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4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28.4岁。所有病例均行普通X线检查,其中行CT检查者19例,行MRI检查者15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者14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原发病变分别为骨巨细胞瘤34例,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其余为骨母细胞瘤、非骨化性纤维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及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搜集在佛山市中医院及南方医院诊治的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49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20.1岁,其中20岁及以下的病例有33例,所有病例均行普通X线检查,其中行MRI检查的有22例。2.检查方法:(1)采用岛津500毫安X光机成像设备及GE直接数字化摄影机,机型Revolution TM XQ/I,XR/d,所有病例均摄患部X线正、侧位平片。(2) 33例患者行CT检查,CT采用菲利浦公司的PICKER IQ PREMIER及16层高档螺旋CT(机型为Mx8000IDT),2003年以前病例采用PICKER IQ PREMIER,层厚5mm,层距5mm,2004年以后病例采用16层高档螺旋CT(机型为Mx8000IDT),准直器为16X1.5mm,螺距0.588,重建矩阵512×512,轴位影像的重建间隔为1.0mm,采用MPR技术重建出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3) 29例患者行MRI检查,MRI采用日立0.3T永磁型及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型,2006年以前病例采用日立0.3T永磁型,常规自旋回波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平扫行T1WI(TR/TE 620ms/20ms)及T2WI(TR/TE 4000ms/117ms),扫描层厚5mm,层距6mm。2007年以后病例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型,常规自旋回波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TR/TE 512~700ms/11~12ms)、T2WI(TR/TE3600~6500ms/76~120ms)扫描,部分病例采用了短时反转恢复序列脂肪抑制技术(STIR:TR/TE 3100~5000/38~78ms)。扫描层厚3~6mm,层间隔0.3~0.6mm,视野150mm×384mm~289mm×384mm,矩阵126×512~270×512。所有行MRI检查病人均采用Gd—DTPA增强扫描。3.影像分析:分析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分析继发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中原发病灶与继发病灶的影像表现与特点。(2)重点分析最常见的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特点。(3)把三种影像学方法病例分成X线+CT组、X线+MRI组及X线+CT+MRI组,用单盲法评价各组影像方法对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及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确定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作x2检验。(4)选择49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组与34例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临床资料、X线平片及MRI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各因素间关系采用x2检验,研究两者的鉴别诊断。【结果】1.在48例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中有36例发生于长骨,其余跟骨5例、髌骨4例以及耻骨、髂骨及距骨各1例。在34例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例中,有23例生长于长骨,其余跟骨5例、髌骨3例以及耻骨、髂骨及距骨各1例。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根据病理与影像表现分为三种类型:普通型(原发灶与继发灶成分相仿)、原发为主型(原发成分大于80%)及继发为主型(继发成分大于80%)。在X线及CT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表现为偏心溶骨性囊性透亮区,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及呈分叶状改变,菲薄的骨壳可完整或不完整,病灶边缘有不同程度硬化改变,病灶内可见粗细不等分隔或骨嵴,病理性骨折相对多见,原发灶特点与相同原发病相仿。在MRI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外缘呈分叶状,病变边缘有在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的完整或不完整环,病灶内亦可见同样低信号的间隔,囊腔内的液体在T1WI序列呈不均匀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其囊壁及囊内间隔一般强化较明显,而囊性部分则未见明显强化,原发灶特点亦与相同原发病相仿。2.经统计学检验,在诊断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方面,X线+CT组与X线+MRI组、X线+CT组与X线+CT+MRI组诊断正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X线+MRI组与X线+CT+MRI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3.经统计学检验,对于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发病年龄、病灶生长部位、是否有实性成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而突破骨皮质虽然按照检验标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P值与检验标准非常接近,病理性骨折、液—液平面、含铁血黄素沉着、分叶状改变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其发病年龄、好发部位与原发灶密切相关。CT与MRI均可显示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原发灶与继发灶特点,MRI的组织分辨力更强,能显示病变的病理特点。2.X线+MRI组与X线+CT+MRI组对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CT组,X线+MRI组与X线+CT+MRI组之间的诊断正确率则没有明显差别,临床可以把X线+MRI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诊断仍有疑难者可加做CT,采用X线+CT+MRI方法。3.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根据病理与影像表现为根据分为三种类型:普通型(原发灶与继发灶成分相仿)、原发为主型(原发成分大于80%)及继发为主型(继发成分大于80%)。4.对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与骨巨细胞瘤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鉴别诊断,发病年龄、病灶生长部位、是否有实性成分可以作为鉴别的重要依据,突破骨皮质其x2检验P值与检验标准近似,结合病理特点,考虑亦可作为鉴别重要依据。含铁血黄素沉着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本组病例,可考虑作为一般参考指标。病理性骨折、液—液平面、分叶状改变对两者鉴别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