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活性层主要由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受体与宽带隙的聚合物给体搭配而成,发展新型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和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是促进有机光伏电池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围绕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的设计,进行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和宽带隙聚合物给体两个方面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工作。在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方面,通过对构建单元的选择与设计,分别采用引入π桥和端基修饰,对星型和线型两种不同结构特征的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活性层主要由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受体与宽带隙的聚合物给体搭配而成,发展新型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和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是促进有机光伏电池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围绕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的设计,进行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和宽带隙聚合物给体两个方面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工作。在窄带隙非富勒烯受体方面,通过对构建单元的选择与设计,分别采用引入π桥和端基修饰,对星型和线型两种不同结构特征的受体进行改进,获得具有窄带隙的星型结构和线型结构的两类稠环电子受体;在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方面,通过侧链结构调控,发展低HOMO能级并且合成简单的宽带隙聚噻吩衍生物类给体材料。通过系统研究它们的光物理、电化学以及光伏性能,探索分子结构与器件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采用强给电子的烷氧基噻吩作为π桥单元,连接星型稠环核心与端基,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以及分子骨架平面性,分别设计合成了以苯并三噻吩(BTT)和三茚并三噻吩(TITT)为稠环核心的两类星型结构的电子受体。首先,采用苯并三噻吩(BTT)为核心、烷氧基噻吩为π桥的BTT-OT-ICF表现出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和平面共轭结构,其膜态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位于705 nm,光学带隙为1.56 eV,低于以烷基噻吩作为π桥单元的对比分子的光学带隙(1.77 eV),其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响应范围也由750 nm拓宽至820 nm,并得到了 13.54 mA cm-2的短路电流密度(JSC)和6.20%的能量转换效率(PCE)。进一步采用TITT结合烷氧基噻吩π桥拓展共轭长度,增强ICT效应,构建了星型结构受体分子TITT-OT-ICF,其最大吸收峰红移至761 nm,获得了 1.47 eV的窄光学带隙,低于含烷基噻吩π桥的TITT-T-ICF(1.61 eV)以及BTT-OT-ICF(1.56 eV)。基于TITT-OT-ICF的器件的EQE光谱响应范围进一步拓宽至880 nm,获得了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16.95 mAcm-2)和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8.23%)。2、采用强吸电子的氰基作为取代基,修饰3-(二氰基亚甲基)靛酮(IC)的不同位置,与二噻吩并吡咯稠并苯并噻二唑(BTP)稠环骨架结合,设计合成了两个窄带隙的线型稠环电子受体BTP-CN1和BTP-CN2。两者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832 nm和821 nm,光学带隙分别为1.30 eV和1.33 eV。相比于氰基位于γ/δ-位的BTP-CN1,β-位氰基取代的BTP-CN2具有更扭曲的结构和提高的LUMO能级。基于BTP-CN2的器件显示出合适的相分离形态和更平衡的电荷输运,并具有0.88 V的高开路电压和0.45 eV的低能量损失(Eloss),PCE为12.41%,优于基于BTP-CN1的器件(PCE为11.08%)。进一步,采用氰基修饰的茚满二酮为端基,合成了具有高LUMO能级(LUMO=-3.78 eV)的中带隙(Egopt=1.58 eV)电子受体C1,作为第三组份分别引入BTP-CN1和BTP-CN2的器件。提高的LUMO能级使基于C1的二元器件表现出1.10 V的高开路电压和8.50%的能量转换效率,同时也提升了 PM6:BTP-CN1:C1和PM6:BTP-CN2:C1两组三元器件的开路电压。然而引入C1使共混膜的相分离形貌改变,导致两组三元器件性能产生差异,PM6:BTP-CN1:C1 器件效率由 11.08%提高到了 12.71%,而PM6:BTP-CN2:C1器件的效率下降。3、利用烷基噻吩甲酮的拉电子特性以及其噻吩环的可修饰性,通过高效简单的合成反应,设计合成了以烷基噻吩甲酮以及氯取代烷基噻吩甲酮为侧链的聚噻吩衍生物(PT-0Cl,PT-1Cl和PT-2Cl)作为高分子电子给体材料。三者表现出位于300~650 nm范围内吸收以及1.86~1.90 eV的宽光学带隙。由于噻吩甲酮侧链以及氯原子的吸电子性质,使PT-0Cl,PT-1Cl和PT-2Cl具有较低的HOMO能级,与P3HT相比降低0.18~0.28 eV,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VOC也由0.66V提升至0.87 V。侧链噻吩上修饰氯原子及其数目不仅能够调控聚合物的能级,而且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结晶性以及电荷传输性能。基于PT-1Cl:Y6的器件表现出最合适的相分离形貌,更高的激子解离效率,减弱的电荷复合以及更平衡的电荷传输,获得了 7.3%的最优能量转换效率。
其他文献
为提高机器人命令执行精度,提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绝缘涂覆机器人远程控制系统。分析系统总体架构,从硬件与软件两部分对远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硬件部分包括电源模块、服务器模块以及数据库模块,使用远距离射频技术并结合物理层调制手段实现远距离的信号连接;系统软件部分采用运动学建模方法结合力学矩阵计算涂覆机器人关节动作完成的精准度,实现涂覆机器人的远程控制。仿真实验证明,所提系统对时延因素的补偿效果较好、动作完
生物质作为唯一一种可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可再生资源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木质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其中木质素是木质纤维素的重要组分,它是自然界中唯一能直接提供芳香族化合物的可再生资源,具有氧含量低、能量密度高的优点。将木质素解聚为芳香单体是实现木质素高值化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木质素是一种稳定的三维网状高分子材料,其解聚过程中存在断键困难、反应中间体易缩聚、产物选择性低等难题。
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但是当过分使用,释放到环境中时,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含水样品中抗生素残留量的检测主要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这类需要复杂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方法。生物传感器的使用可以很好弥补这些缺陷,生物传感器操作简单,检测费用低,可以确保快速的现场分析。核酸适配体可以特异性识别靶标,生产方便,容易定点标记
先进的介质材料对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GaN基HEMTs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栅介质及钝化介质材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器件的整体性能。由于适用于GaN基器件的“理想介质材料”需具备高介电常数、宽带隙、高势垒高度、高温稳定性和低界面态密度等,而目前常见的介质材料基本无法同时兼顾。本论文主要开展了新型三元氮化物AlBN介质薄膜的脉冲激光沉积制备,高温稳定特性,以及表面势对
心脏起搏器高储能密度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其工作寿命;心脏介入磁控导丝可以在外加磁场的驱动下可控运动,为心脏搭桥、心肌病消融等手术操作提供高效病灶定位;高韧性抗疲劳聚合物可为心脏表面的止血、药物释放和器件搭载提供可靠敷料。上述面向心脏医疗的储能材料、磁控导丝和聚合物敷料在开发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重要的力学问题。本文主要利用实验手段、理论模型结合数值分析的方法围绕发展储能电极材料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力学性质变化
多体相互作用作为凝聚态物理和计算化学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许多物理现象的根源。借助格林函数,Hedin将多体问题转变成一组可以自洽求解的积分-微分方程组(Hedin方程),其中,粒子间相互作用由非厄米且能量依赖的自能来描述。由于数学上的复杂性,Hedin对自能作了最低阶的GW近似处理。考虑到屏蔽效应,GW近似将电子与其附近的介质处理成准粒子。作为计算系统电子激发态性质的一种标准方法,GW近似能对一
为实现更大推力和更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不断对材料的承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斜支板承力框架是航空发动机中重要的大型复杂薄壁整体铸件,在新一代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中的服役温度已达到700℃以上,故最高承温650℃的现役合金K4169面临换代。为满足部件对制造和在更高温度工况服役的要求,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采用低Al+Ti总量和高Ti/Al比的思路,研制出承温750℃的新型镍基铸造高温合金K4750。然而,尽管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不断提高,大型电池组的安全性问题突出,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造成的火灾事故经常发生。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一种电池本体温度不可逆快速升高的现象,由内短路和电池内部活性材料相继发生热分解反应的累积热量造成,单体电池热失控造成的影响突破自身边界扩展到周边电池形成热蔓延。影响大型电池系统安全性的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目前科学界和产业界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和广泛,如单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型人群聚集活动越来越频繁,在人群聚集活动中,极易引发人群事件,造成群死群伤。高密度人群事件造成伤亡的原因主要包括挤压伤亡和踩踏事故,而接触力是引起高密度人群复杂流场结构和特殊运动现象并造成伤亡的本质原因,因此本文以高密度人群事件造成伤亡的原因为主线,对高密度人群中不同类型的接触力进行研究。1.针对踩踏事故发生前个体会受到瞬时接触力作用,设计并分别开展单个体
脑图谱依照细胞类型、解剖结构和功能相似性等将人脑划分成不同的子区,是大脑作为高级智能系统的重要体现。脑图谱的精准构建不仅是认识和理解大脑的重要途径,亦是脑部相关疾病机理研究、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并引导和推动类脑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的脑区划分技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