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童话发展史上,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的童话创作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十七世纪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首次以艺术家的个体书写方式记录和改编民间故事,从而产生了文学童话这一新的体裁,到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童话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的收集和改编,使童话走进儿童生活成为主要的儿童读物。安徒生是率先明确表示为儿童创作童话的作家之一,为儿童写作童话的宗旨使安徒生一直以来都关注儿童成长,他在童话中表现儿童和童年生活,传达与成长相关的伦理信息,用安徒生自己的话来说,他要用童话“赢得下一代的喜爱”。安徒生的童话艺术风格独特,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文学童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文学童话发展史上第三次重要突破。为阐释安徒生童话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本文以伦理研究为主,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本细读以期就安徒生童话传达的关涉儿童成长的伦理思想展开讨论。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本章以安徒生童话中的儿童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安徒生童话置于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加以考察,在比较的视野中阐明安徒生对儿童天性的独特理解以及安徒生如何以全新艺术手法塑造儿童形象以服务于儿童天性的表达。为在童话中表现真实的儿童天性,安徒生开创性地使童话语言风格符合儿童的真实语言习惯并首次在童话中引入儿童视角,深入描写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体认和感悟,从而扩展了童话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表现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儿童形象的塑造。在童话叙事传统中,儿童只具有推动情节的功能性作用,而安徒生笔下儿童是具独立意识、丰富情感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些儿童形象表现出安徒生对儿童纯真天性的观察和理解。在他看来,儿童的纯真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儿童行为受自然本能主导,因此儿童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第二、儿童的纯真表现为缺乏善恶意识和分辨善恶的能力。善恶的意识是社会产物,刚刚开始社会化过程的儿童伦理观念尚不成熟,他们的行为往往处于直觉感受和本能反应阶段。第三、儿童的纯真表现在其自然的情感的道德倾向。安徒生没有对儿童天性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而是在还原儿童本性的过程中观察并思考儿童自由意志的创造潜能以及自由意志与文明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安徒生既没有妖魔化儿童,也没有使儿童天使化,他对儿童纯真本性的理解具有不同于启蒙理性和浪漫主义的现实性。第二章本章以安徒生童话中具有变形母题的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安徒生如何使传统的变形母题与儿童成长联系起来并借用变形传达成长的伦理意义。作为神话和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母题,变形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和变化传达了不同时期人对自身的不同认识。安徒生运用变形母题的这一功能在童话中探讨人的伦理本质:人具有伦理意识并且能够用伦理意识引导自己行为,使其符合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以变形表现人的伦理本质的基础上,安徒生将变形与成长结合起来,通过人兽混合体向人的变形,从人到兽的变形和石化变形表现成长的伦理意义。从人兽混合到人的变形中,安徒生融入成长的受戒仪式,通过空间变化的设置隐喻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成长过程;此外,安徒生将从人到兽的变形设置为成长中的身份难题,将石化变形作为社会化过程的阻碍,从而使获得人的伦理身份成为成长的关键。以此,安徒生将人的伦理本质与成长的伦理意义结合起来,将成长表现为形成人的伦理身份的蜕变过程。安徒生对成长的理解与其对儿童天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表现了对儿童缺乏伦理意识的关注。由于儿童伦理意识缺乏,因此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蜕变和重生,是不断的进行伦理选择,形成伦理意识的过程。变形母题的运用表现了安徒生在文学童话领域的创新,对后来儿童文学中这一母题的运用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章本章以安徒生童话中动植物和玩具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安徒生如何运用动植物和玩具引导儿童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在继承传统拟人手法的基础上,安徒生将“人形化”(anthropomorphos is)进一步扩大到植物和玩具。他赋予动植物和玩具以人的意识和语言,在童话中构建了动物、植物、玩具和人类四个不同的世界,其中动植物和玩具世界既独立于人类社会又与人类世界产生联系。按照植物,家禽,驯服的动物和玩具与人类社会之间距离远近的不同,安徒生使它们表现出不同的“人化”程度,使动植物和玩具构成与人类社会相仿的“社会”,以此表现十九世纪丹麦的等级制度及其价值取向。在安徒生看来,特定社会及其主流价值观是儿童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会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安徒生从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份确认和自我认知的角度,以动植物故事表现不合理的价值取向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安徒生以动植物童话表明儿童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他者的话语中建立的。成长过程中身份的形成是一系列身份确认的结果,而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对某种身份特征的理想表述会让儿童产生认同的渴望,因此根植于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的价值评价话语会影响儿童的自我价值认识和身份确认。此外,通过幼年的动物在成年动物教导下价值观的变化和植物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后价值观的变化的情节设置,安徒生表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基于这一考量,安徒生在动植物和玩具故事中,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揭示等级社会及其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不合理性,引导儿童认识价值的道德基础,使他们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植物童话中,安徒生还特别注重通过自然界植物的生长探讨成长过程中自我实现的伦理价值。由于价值观是对事物和行为价值的判断,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因此价值观选择也是伦理选择的一部分。基于对儿童成长的伦理考量,安徒生以动植物和玩具童话引导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价值选择。第四章本章以具有旅行母题的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安徒生如何在继承冒险旅行母题的基础上吸收教育小说,感伤文学等文学体裁的叙事特征,以旅行故事引导儿童伦理观念的形成。在继承冒险旅行母题的基础上,安徒生童话发展了冒险旅行,流浪旅行和感伤旅行三种模式。冒险旅行主要表现善恶共存的复杂伦理现状,通过主人的旅行见闻引导儿童形成关于善恶的伦理意识。流浪旅行中,安徒生将流浪主人公置于生存需要和伦理准则的两难选择中,以此探讨成长中这样一个伦理问题:如何理性的面对命运的不公和死亡威胁,或者说,在生存的需要与道德准则相矛盾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感伤旅行故事则吸收感伤文学的叙事方法,以情感变化推动旅行进程,并以感伤情调的渲染培养道德情感。在旅行故事中,安徒生表现善的信念在对抗恶的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引导儿童以仁爱的原则和道德勇气在面对困境时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第五章本章以具有科幻因素的童话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证明安徒生童话创作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过程中,逐渐以科技元素代替传统魔法形象构建童话的幻想世界。在十九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安徒生看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在他看来,以科学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新世纪人们必须做出的伦理选择。科学精神是新时代理性精神的表现,在科学探索、伦理行为以及艺术创造中都贯注了人的理性的力量,它们共同构成了真善美。科学进步可以使人进一步接近真理,从而促进善和美的发展,因此选择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即选择善与美,这是科学选择的伦理意义。因为选择科学也是一种伦理选择,所以科学选择也是儿童伦理教育的一部分。安徒生的科幻童话以科技代替传统童话的奇幻形象构建理想世界从而将科幻文学的认知功能引入童话中,以此安徒生引导儿童认识人类理性的力量,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尊重并遵从理性的指引。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试图证明安徒生童话传达的伦理思想皆与儿童成长相关。以童话故事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引导儿童伦理意识的形成是安徒生童话创作的宗旨同时也是安徒生童话的内在伦理逻辑。从儿童天性到成长的伦理意义,从价值选择到道德完善过程中的伦理选择,再到新时代的科技选择,安徒生童话的内在伦理逻辑一方面沿着安徒生的理性观展开——安徒生认为“理性在理性中,是真理;理性在意志中是善良;理性在想象中,是美”——一方面沿着安徒生对儿童天性和成长伦理意义的理解展开。基于对儿童缺乏伦理意识的天性和成长伦理意义的认识,安徒生以动植物玩具故事和旅行故事引导儿童伦理理性的形成,向道德观念尚不成熟的儿童传达“意志中的理性”——善;在科幻童话中,安徒生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角度表现“理性中的理性”——真,以引导儿童认识科技的变革力量和科学理性的重要性。安徒生旨在从伦理理性和科学理性两个角度引导儿童,使儿童既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意志面对成长中的困难与挑战,又使能为迎接未来科技时代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