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作已流传愈四百年。一直以来,印刷文本和戏剧舞台是其实现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而其在电影领域的改编挪用也已跨越近百年。文字、舞台和影院作为传播《哈姆雷特》正典特质的三大途径,其关系与其说是相互竞争以争夺文化权威代表,还不如说是相互合作以实现文化多元性。1990年,美国学者Alvin Kernan发表《文学之死》,把文学的死亡归罪于后工业时代的文学批评流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化物质主义、新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称其挖空心思“掏空”文学本体内容以为“社会政治目的”服务。事实上,这一“掏空”的过程便是文学挪用的过程,它广泛存在于各批评流派。本文集中探讨电影中的文学挪用问题,尤其通过与奥利维尔和阿尔莫雷达的电影作品《哈姆雷特》展开对话,探讨其挪用策略,而这一过程则使经典文学作品重焕生机。借此证明Kernan之论题有失偏颇,以期有所新发现。文学挪用与戏剧和电影两种媒介特质息息相关。相比于舞台表演,《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在重写剧本上更为大胆激进,通过对之前所叙的两个电影文本的案例分析,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剧本(play)和电影剧本(screenplay)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原剧本的重写和重塑也反映了两位导演如何在电影改编中融入时代气息和文化忧虑,这正表明《哈姆雷特》的电影挪用与原著相得益彰,并引发对原著的深度研究,《哈姆雷特》研究的学术视野也将更加宽广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