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噻虫嗪属于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蚜虫、飞虱等害虫的防治。环境中噻虫嗪的残留给农产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也对非靶标生物造成极大的影响。本论文筛选出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噻虫嗪属于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蚜虫、飞虱等害虫的防治。环境中噻虫嗪的残留给农产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也对非靶标生物造成极大的影响。本论文筛选出一株具有噻虫嗪降解活性的内生菌,并成功将其定殖于水稻中,研究了内生菌-植物互作对噻虫嗪降解和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噻虫嗪在水溶液及水稻植株中的提取及检测方法;建立了水稻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有机酸收集及检测方法。2、从野生麦冬草中分离获得一株阴沟肠杆菌属的内生菌,将其命名为TMX-6,该菌能够在10天内将初始浓度为10ppm噻虫嗪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的噻虫嗪降解20%以上。菌TMX-6的噻虫嗪最优降解条件为8%的接菌量、培养温度30℃、pH为7.0。通过三亲本杂交法成功将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导入TMX-6,并在菌株体内稳定表达。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内生菌定殖水稻后的不同时间的根及茎叶组织,确认内生菌能够稳定的定殖在水稻植株内,通过平板计数法得内生菌在水稻植株地上及地下部分的大致分布动态。3、室内水培种植试验用水稻幼苗,探究菌株、水稻和内生菌-水稻分别对噻虫嗪降解的影响,并测定不同时期未接菌水稻与接菌水稻植株内噻虫嗪代谢物的变化,探究内生菌定殖对水稻代谢噻虫嗪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及水稻均能对噻虫嗪的降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内生菌-水稻协作的体系中这种加速降解噻虫嗪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放大,同时接菌水稻植株内噻虫嗪残留低于未接菌水稻。菌株、水稻和接菌水稻各处理噻虫嗪的半衰期依次为38.5天、9.9天和4.7天,对照组的半衰期为46.2天。水稻植株内噻虫嗪代谢物的测定由飞行时间质谱完成,结果表明内生菌定殖的水稻植株内噻虫嗪代谢物的种类和浓度均有所升高。4、分别收集对照水稻、内生菌定殖水稻、受噻虫嗪胁迫的水稻和受噻虫嗪胁迫的接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测定各处理水稻根系分泌物中17种氨基酸及8种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内生菌定殖后水稻根系分泌物中多种氨基酸和有机酸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差异在水稻受到噻虫嗪胁迫后更显著,综合分析可知这种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试验前期及中期,第二十一天多数氨基酸与有机酸含量在不同处理根系分泌物样品中间差异较小。
其他文献
荧光传感技术具有无线传输信号、免疫电磁干扰、灵敏度高、安全可靠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有机荧光染料的荧光传感方法及器件可以满足在不同的生理、自然环境特定的测试需求,因此,研发pH值、温度、应力、浓度等化学量或物理量的荧光式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有机荧光染料与胶粘剂混合、固化制作成荧光复合材料材料,改变温度、应力、pH值、浓度(葡萄糖浓度、尿素浓度)等参量,分析相应条件下的荧光光谱,采用荧光
太阳能是当前世界上发电过程最清洁、生产工艺最容易现实、最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数千瓦、数百兆瓦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大量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
在哺乳动物中,表观遗传修饰对细胞增殖和胚胎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组蛋白的甲基化及乙酰化可改变染色体的构象,调控基因的表达与沉默,进而调节个体的发育。缺失的、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通过光伏器件可实现光能转换为电能。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SCs)因具有多激子效应、禁带宽度可调节、成本低及理论效率高的特
螺栓结合部在机床中普遍存在,对机床整机性能影响非常大,研究螺栓结合部特性对提机床设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结合面基础特性参数,建立单元螺栓结合部静态特性有限元
磁控电抗器(MCR)作为一种容量可调、可靠性高的电抗器,被广泛应用到电网进行无功功率的动态补偿和过电压抑制。然而,普通MCR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是普通MCR调
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参与交易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股票市场来说,股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会从两方面来影响市场。一方面,处于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利用其获
燃料电池(Fuel Cell)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能源转换装置,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低污染,资源丰富可持续等特点。其中燃料电池的阴极侧氧气还原反应由于缓慢的动力学过程,限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脑肿瘤中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其中位生存期平均仅有14.6个月,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合并术前、术后的放化疗,以提高病
本文针对几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应用自适应反步递推(Backstepping)和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Lyapunov)稳定性理论,研究有限时间模糊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设计,解决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误差的收敛性等理论问题。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一类带有时变时滞的单输入单输出非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研究有限时间模糊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设计问题。采用模糊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设计技术,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