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尽管体外冲击波(ESW)对骨缺损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临床应用仍然受限。有研究提示骨形态蛋白(BMP-2)、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以有效调控骨形成过程。因此,我们欲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增强型纤维蛋白胶负载骨生长因子经皮直接注射入骨缺损断端加速骨缺损愈合、促进成骨过程的作用。方法:制备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并行不同方案的治疗:A组只给予ESW治疗;B组给予ESW联合纤维蛋白胶(FG)治疗;C组给予ESW联合FG/rhBMP-2/rhbFGF治疗;D组给予ESW联合FG/rhBMP-2/brhFGF/rhVEGF治疗,E组为空白对照组制备骨缺损模型后不给予任何治疗。五组实验兔分别于术后第四周和第八周,摄X片观察骨折处的生长情况。处死后取以骨折处为中心的4mm组织标本,利用组织形态学检测新生骨组织的表达情况,及生物力学试验方法检测治疗后的骨折处抗弯曲能力的情况。组内比较,采用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治疗后B组与A组(单纯ESW)相比,B组(FG+ESW)骨折线稍模糊,骨痂面积开始增多,骨折断端距离缩短。组织形态学显示大片软骨形成,软骨细胞增生活跃,周围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新生血管形成。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发现两组之间并没有差距,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G/rhBMP-2/rhbFGF+ESW)骨折线骨折线模糊,纤维骨痂消失,可见明显增生的骨小梁。C组与B组(FG +ESW)相比,C组(FG/rhBMP-2/rhbFGF+ESW)生物力学明显有差异,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D组(FG/rhBMP-2/rhbFGF/rhVEGF+ESW)4周时骨折线明显模糊,骨小梁明显增多。8周时骨折线消失,且愈合后塑形好。组织形态学显示以见正常骨结构,大量骨小梁排列规则,可见髓腔样组织。D组与C组(FG/rhBMP-2/rhbFGF+ESW)相比,有明显差异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更能够提高抗弯曲力度。E组8周仍可见骨折间隙,骨缺损断端仍为硬化骨。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经皮注射增强型纤维蛋白胶负载骨生长因子具有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作用,有望成为一种非手术治疗骨缺损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