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部七集纪录片,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美食,还通过美食来体现中国在饮食方面的文化及习俗,让观众见识中国特色的食材以及相关事物、构成中国美食特性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渊源。自播放以来,《舌尖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热烈的反响,而且还有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配音的版本。以往学者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研究主要拘泥于归化、异化、目的论等方法,鲜有提出有效的指导原则。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读者反应”,指的是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应和源语读者的反应的一致性。《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受到热烈追捧,这也和译者在翻译时遵循了这一原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来研究其字幕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功能对等理论与字幕翻译实践结合起来是在语用翻译领域的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在本篇论文中,作者试图说明功能对等理论是如何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所选择的策略又是如何影响译文效果。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了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来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通过这项研究,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以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字幕翻译是切实可行的。由于译文是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的,在翻译过程中只有采取增加、删除、语序置换等适当的翻译调整策略,才能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到原文的思想内容。其二,根据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字幕分析,作者提出了三个翻译策略,即注重读者反应,忠实于原文信息以及采取适当的调整。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兼顾这三项原则,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最高准则。希望本文能对字幕翻译领域的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