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定位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摆在一个突出的重要战略位置上。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又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近年来,意识形态研究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增长点。当前,面对意识形态教育脱离日常生活,特别是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一味注重理论灌输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定位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摆在一个突出的重要战略位置上。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又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近年来,意识形态研究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增长点。当前,面对意识形态教育脱离日常生活,特别是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一味注重理论灌输存在效果不佳等问题,那么如何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从日常生活理论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教育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维度。所以,本研究以日常生活化为视角深入开展这一研究工作。我们首先以日常生活理论为基础,对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日常生活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历史层面、理论层面、现实层面以及社会、学校、家庭、个体自身不同角度剖析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日常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化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点探索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日常生活化的路径。理论路径分别从探索马克思“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围绕生活需求增强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力;构建契合日常生活领域的通俗话语体系;增强阐发日常生活领域的现实性实践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展开。实践路径主要概括为: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回归和嵌入日常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实施渗透性和隐性教学模式;在教育过程上实现全天候和全方位的覆盖;在教育载体上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在教育对象上激活其内在动力和推动实践自觉。通过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日常生活化的系统研究,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新选择和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解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脱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一味注重理论灌输,内容枯燥乏味,大学生不愿接受或不能接受所讲内容等问题。本文还重点指出,要真正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日常生活化,还需要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并借助生活化的内容,生活化的事例,生活化的载体,来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更新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使其契合大学生的接受规律,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起,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施了三十余年,当时这项基本国策的提出有效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增长压力,提高了社会人口质量,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人口快速增长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独生子女人数近1.8亿,因这些独生子女所形成的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正在面临或是即将面临空前严重的养老困境。独生子女家庭多以核心家庭模式呈现,其父母的空巢时间
职业流动是社会群体在社会变迁中获取社会资源,进而感知并定位自身社会阶层地位处于何种层级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结构分层与流动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亦将其与阶层认同偏差现象联系紧密。本文的核心研究对象——“阶层认同偏差”,时下学者们主流的观点多以“趋中论”和“下偏论”独占鳌头,且针对此现象的产生与影响机制做出解释,形成了诸如“结构决定论”、“相对剥夺论”和“认同碎片论”等的理论阐述。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且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突出。庞大的老年人群亟需相应的社会照料资源。自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号召被中央政府提出以后,重庆市成为了我国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市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工作方面进行了先验的探索。虽然我们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强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现实操作中我国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 医养结合的内涵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进程加快,社会竞争逐渐加剧,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社会焦虑感加速蔓延,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背景,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等因素,人们对于父辈的养老压力形成了较大的社会焦虑感。如不加以重视,并加以控制和引导,可能导致民众陷入生存风险和社会危机,最终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均提出了“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
外来媳作为人口迁移的特殊群体,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农村外来媳这一特殊群体。农村外来媳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交通、通讯等科技设施发达的客观条件支持下,促使通婚圈不断扩大而形成的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在传统“从夫居”的影响下发生省内、省际迁移,迫切需要融入到新的家庭与社区环境中,构建新的社会关系。而其“外来人”的身份给她们的融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活
在人口数量红利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激发新形式的人口红利应当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性别红利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并认为其正在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本文以育有3岁以下随迁子女的流动女性为研究对象,将该群体的就业看作激发性别红利的载体之一。婴幼儿照料和就业作为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反映出女性既承担着社会再生产者的角色,也承担着物质再生产者的角色。改革开放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养老方式多样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强,如何在不同的养老方式下提升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是亟待解决的关键。 本文研究养老方式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根据问卷选取两个精神健康指标作为因变量,通过对比确保模型研究的有效性。关键自变量的选取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个层面将老年人养老方式进行细分,即通过居住地点、日常照料、经济支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急需转变,以适用时代的需要。计算机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特别是人口学的深度融合将极大促进学科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大数据计算时代的进一步深入到来,社会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从“计量范式”过渡到“计算范式”的学术过渡仅仅只是一个短暂而长期的一个时间性学术问题,计算社会科学正在获得蓬勃发展。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全国代表性数据,使用机器学习领域运用
改革开放40多年,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变革,中国社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与此同时人口红利的消退也造成了人们对于青年人才引进的紧迫需求,人才的核心作用又一次拉上历史的巅峰,随之而来“抢人大战”已经成为了城市竞争的新趋势。2017年以来各大中小型城市陆续出台了多种形式的人才优惠政策,导致城市间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全面提升人才吸引力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借
世界范围内离婚率的攀升,导致各个国家研究者对离异及离异家庭成员的变化及其影响的关注。在我国关于离婚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离异夫妻本身或离异带来的影响上,而对父母离异后子女经历的动态过程还没有照顾到,也因此未能对子女适应父母离异的中间机理做出有力解释。那么父母离异后子女是如何进行适应的?以及出现如此适应结果的中间又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还缺乏进一步的探讨。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主要是探索离异家庭子女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