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血浆微小 RNA (microRNA,miRNA)对胶质瘤诊断价值的系统分析,以判断差异表达的血浆miRNA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准确性。 方法: 通过PUB-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学术论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收集采纳近年来有关血浆miRNA在胶质瘤诊断方面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两位研究员(何一飞,李明明)详细阅读纳入文献,分别采集数据后进行对比,核心数据包括作者、年限、真阳性率(ture positives,tp)、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s,fp)、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s,fn)、真阴性率(ture negatives, tn)。质量评价利用rvman 5.3 中的QUADAS-2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每一项研究进行评价。利用revman 5.3制定质量表、风险偏倚条目和适用性总结图。利用stata 12.0中的midas分析模块对数据进行诊断性实验数据分析,了解其异质性和发表偏倚,计算得出每个研究的敏感性(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选择相应效应模块合并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的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综合分析miRNA的诊断潜力和价值。 结果: 通过计算机合并人工检索,我们供收集到198篇文献,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本次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涉及胶质瘤患者660例,对照组非胶质瘤患者459例。 仔细阅读完文献后,利用reman 5.3上的QUADAS-2质量评价工具,主要病例选择、待评价实验、金标准、病例流程和进展情况四个方面(临床适用性评价)进行评价,每篇研究都在中等评分以上,发现待评价实验偏倚风险和适用性风险最高,金标准偏倚风险和适用性风险最低。 经过统计,数据结果证实了血浆miRNA对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汇总数据的森林图中数据显示,敏感性Q检验p<0.01,I2统计量为90.15,特异性Q检验p<0.01, I2统计量为82.12,证明各项研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异质性较大。使用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得出综合敏感性0.865(95%CI:0.795-0.914),综合特异性0.919(95%CI:0.828-0.964),阳性似然比(PLR)10.646(95%CI:4.775-23.736),阴性似然比(NLR)0.147(95%CI:0.093-0.232),诊断优势比(DOR)72.571(95%CI:24.483-215.112)。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得出,曲线下面积(AUC)为0.94 (95%CI:0.92-0.96),证明了血浆miRNA可能成为价值较高的分子标记物,且血浆miRNA组合比单一血浆miRNA在胶质瘤诊断上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 结论: 血浆miRNA在胶质瘤诊断上潜力很大,且组合miRNA比单一miRNA拥有更高的准确性,可能成为胶质瘤一种有效的非侵袭性生物学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