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若只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而没有自己鲜明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必然不会有生命力。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两股平行而相反的文化趋向(朱威烈,2002)。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西方价值观的传播,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大肆向全球推广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试图在文化领域掌握领导权,成为世界的主宰;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文化的民族化和地区化增强,重视和保护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意义。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极力开始重视本族文化的宣传。而中国在这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但受到发达国家强势文化咄咄逼人的冲击,同时也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特色文化的冲击,如韩国。而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二千年来的文化精髓,翻译的任务责不可怠。翻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翻译学术界如今也终于开始意识到翻译的文化功能。文化翻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直到90年代中后期,翻译才被放到社会政治的宏观环境中去研究,这主要是受近几年来的一股新学潮—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批评主要关注的是当今殖民国家即发达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即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文化关系,认为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弱势文化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则主要考察原文与译文背后的文化关系。本文将后殖民主义运用于翻译研究中,结合目前中国文化所处的境地,来探讨中文原文与西方译文背后的文化权力关系,进而根据中国文化目前必须重输出这样一个急迫需求,对翻译所应该采取的策略提出些许建议,最后指出要发挥翻译在输出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必须一要慎重选择翻译材料,二要应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归化翻译不利于输出文化,只有用异化及注释方法才能使中国文化充分展现出来,让西方读者了解并理解。目前在中国翻译界能将后殖民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状况相结合作出这一分析的寥寥无几(见本文第三章3.1.)。因此本文希望能在此方面作些突破,给翻译界提供些许提示,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研究该问题,为中国文化的输出及在世界的文化身份发挥出翻译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