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耳穴压豆联合电针在腹腔镜下外科腹部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评价耳穴压豆联合电针在腹部术后疼痛患者中的镇痛效果,进一步完善腹部术后疼痛治疗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模式,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腹腔镜下外科腹部术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耳穴压豆联合电针组)和对照组(曲马多组),每组患者6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腹部术后护理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耳穴压豆联合电针镇痛的方法,耳穴压豆选取神门、交感、皮质下为主穴,再根据涉及的相关脏器选取相应的配穴;电针选取合谷、足三里。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盐酸曲马多注射液50mg。通过观察术后麻醉清醒后首次疼痛(干预前)、实施干预措施后0.5、1、2、4、8、12h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另外对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安全性观察及腹部术后一般情况等作为相关评价指标,对镇痛护理效果进行定量的评价。全部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共有120例患者,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研究期间,试验组有1例患者不满意镇痛效果、1例患者害怕电针、2例患者因病情变化需要接受其他治疗而中止试验,对照组有2例患者不满意镇痛效果改用其他镇痛方法而中止治疗。因此,最终本研究有效病例数为114例,试验组56例,对照组58例。干预前,对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有否腹部手术史、手术涉及相关脏器部位、手术时长、麻醉清醒首次发生疼痛的时间、首次疼痛的VAS评分、中重度疼痛各占的例数进行比较,经过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疗效上,试验组在干预后0.5、1、2、4、8、12h的愈显率分别为44.64%、78.57%、82.14%、66.07%、57.14%、50%;对照组则为53.45%、74.14%、74.14%、56.90%、39.66%、37.93%。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干预后0.5-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镇痛疗效相当,都能有效缓解疼痛;在干预后8-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此时段试验组镇痛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各时点的疼痛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对比干预前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都均能有效降低疼痛。在两组间干预后各时点的疼痛VAS评分分段比较方面,在干预后0.5~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此时段两组缓解疼痛的幅度相当;在干预后8~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此时段试验组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在两组干预后安全性观察有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度、干预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贴压联合电针在腹腔镜下外科腹部术后镇痛护理中具有明显的疗效,能有效缓解疼痛,并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促进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