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下腰椎侧方结构的解剖研究及相应部位血管的MSCT表现进行研究,对解剖区域内的重要血管、神经径线进行测量,并观察神经血管与周围结构毗邻关系,探讨下腰椎侧方手术入路的可行性,以求对临床手术入路提供详实的基础指导。方法本研究依据研究内容不同具体分为以下两部分:一、下腰椎结构的解剖学研究。通过对解剖学教研室25例解剖尸体进行逐层剥离解剖,依次显露下腰椎前方、侧方及后方的重要血管和神经,注意各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观察记录腰椎节段静脉的出现、走行及汇入点,测量血管管径。观察记录下腰椎神经根走行及腰交感神经干等解剖结构。通过模拟手术入路,在解剖学基础上研究手术的切口位置选择、切口大小、各层组织及切口周围易损血管神经,以选择最佳手术入路。二、下腰椎侧面血管的影像解剖学研究。通过MSCT血管造影技术了解活体组织的腰节段静脉、腰升静脉、髂腰静脉的血管直径与上一部分的血管直径进行比较,看MSCT血管造影技术是否能为术前提供有用信息。结果各部分研究结果如下:一、下腰椎解剖学研究腰椎静脉起自椎静脉丛,穿过腰大肌内侧缘,横行于椎体中部腹侧中间沟内,注入下腔静脉;左侧腰静脉行径较右侧长。腰椎节段静脉在椎体中间沟内多位于伴行动脉上方,在椎间孔处与腰升静脉相连,走行于横突根前方,在腰丛后内方汇入髂总静脉和髂腰静脉。本研究中L3、L4节段静脉、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的出现率分别为92﹪、84﹪、64﹪和60﹪。测量血管管径差异加大;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显示率低,走行及形态变异明显。腰椎脊神经前支自相应水平椎间孔偏上部出孔(下位腰椎神经根前支出孔位置偏椎间孔下方),走行于腰大肌深面、脊柱旁的神经沟内。腰交感干和腰丛之间有交通支相连。分别测量双侧腰交感干至椎间孔的垂直距离,L3/4、L4/5、L5/S1距离分别为26.16±1.96mm、26.31±1.90mm、25.79±2.01mm。二、MSCT增强检查MS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显示节段静脉、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的直径,测量结果与尸体解剖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腰椎节段血管侧方解剖研究较少,但解剖研究显示下腰椎部位节段静脉出现率较高,且变异较大。因此,手术过程中显露椎体侧方或椎间隙时要注意避免损伤该血管结构。2.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显示率低,走行及形态变异明显。手术中暴露椎体侧方,尤其是L5椎体水平以下手术时,注意观察该静脉结构及交通支存在与否。3.腰椎脊神经前支自相应水平椎间孔偏上部穿出椎间孔,走行于腰大肌深面、脊柱旁的神经沟内。L5脊神经根前支与髂骨翼关系密切,该部位手术时,可选择屈髋体位,增加神经根前支的外牵移位,扩大手术操作空间,避免或减少神经根损伤。腰交感干和腰丛之间有交通支相连。L3~5椎体侧方手术时,注意观察交通支情况,避免损伤。4.下腰椎侧方血管和神经间可以显示无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手术安全区,其范围相对较大,利于该部位手术的实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MSCT双期增强检查可以显示下腰椎侧方血管结构,对手术时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