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灵芝菌胞外多糖的结构表征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来源 :成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62084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真菌,也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灵芝富含多糖、蛋白质、脂肪酸、生物碱、甾醇、萜类、苷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衰老、降血脂和降血糖的功效。多糖是灵芝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表现出了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但过去主要对子实体多糖和灵芝酸类小分子化合物关注较多,对具有培养周期短、产量高和易于纯化等优势的液态发酵生产的灵芝胞外多糖关注较少。多糖的糖链结构与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灵芝的产地和种类,以及多糖的提取部位和提取方法的不同,多糖的糖链类型、长度、分支度和支链种类等均存在差异,加之多糖结构复杂,导致其分子结构以及构效之间的关系尚未探明,有待进一步研究。四川灵芝(Ganoderma sichuanense)广泛生长于中国西南地区,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真菌,但缺乏对其主要活性成分多糖的研究。本文以四川灵芝菌为原料,通过液态培养提取了胞外多糖,对胞外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表征,并对GSP-1和GSP-3组分进行了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进一步解析其复杂结构信息;通过RAW264.7细胞模型在体外评价了免疫调节活性;测定了对活性氧自由基的体外清除能力;初探了结构较明确的GSP-1和GSP-3部分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佐证了其免疫调节作用,探索构效关系。通过本文研究为川灵芝胞外多糖成分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更深层次的探索提供支撑,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川灵芝胞外多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胞外多糖制备。灵芝菌经分子鉴定为四川灵芝(Ganoderma sichuanense)。通过乙醇沉淀提取获得川灵芝菌胞外粗多糖GSP,产率为(2.61±0.33)%。TCA法脱蛋白后获得精制GSP,蛋白含量仅为(3.10±0.41)%。精制GSP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和琼脂糖凝胶6B柱进一步的分离纯化,洗脱得到5个多糖组分命名为GSP-1、GSP-2、GSP-3、GSP-4和GSP-5,测定多糖含量分别为(98.71±0.72)%、(97.40±0.78)%、(98.25±0.32)%、(94.10±0.98)%和(93.51±0.75)%,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56±0.36)%、(1.44±0.50)%、(0.86±0.36)%、(1.64±0.63)%和(2.03±0.77)%,糖醛酸含量分别为(0.87±0.40)%、(1.27±0.79)%、(1.67±0.40)%、(4.04±1.19)%和(15.54±3.96)%。HPSEC-RI测定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55×10~6Da、4.9×10~5Da、3.74×10~5Da、2.74×10~5Da、1.51×10~5Da。(2)川灵芝菌胞外多糖的结构表征。刚果红实验表明仅GSP-1具有三股螺旋构象;各组分的表面形貌存在较明显的差异;GSP-1和GSP-2均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组成,摩尔比分别为0.73:2.21:0.77:0.13和0.96:1.63:0.71:0.13,GSP-3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0.60:1.27:0.08,GSP-4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摩尔比为1.54:3.10:0.25:0.18,GSP-5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摩尔比为0.20:1.69:0.03:0.19:0.04;综合FT-IR、甲基化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GSP-1的主链结构主要由→1)-β-D-Glcp-(3→和→1)-α-D-Glcp-(6→组成,在主链和支链上可能还含有→1)-α-D-Manp-(6→,主要的支链出现在β-D-Glcp的O-6位点上,另外主链或支链上均可能出现少量的1,2,3-α-D-Fucp、1,2,6-α-D-Manp和1,2,6-α-D-Glcp,而末端主要为β-D-Galp和部分α-D-Manp。GSP-3的主链骨架主要由→1)-β-D-Glcp-(6→组成,在主链和支链上可能还含有→1)-α-D-Manp-(3→,和少量的→1)-α-D-Glcp-(3→,支链位点可能出现在α-D-Glcp的O-2或O-3处,另外主链或支链上也可能会出现含有1,2,6-α-D-Manp,而末端残基主要为β-D-Manp和少量的α-D-Galp。(3)川灵芝菌胞外多糖的免疫活性分析。通过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模型在体外评价免疫活性的结果表明,GSP-1、GSP-2、GSP-3、GSP-4和GSP-5能够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的增殖、吞噬活性和分泌NO、TNF-α和IL-1β的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GSP-1和GSP-3能够上调细胞表面的TLR4受体、MAPK p38、NF-κB p65和iNOS的表达。GSP-1和GSP-3可能通过与TLR4受体结合,将信号转导入细胞内,激活MAPK p38和NF-κB p65,而NF-κB被激活后会进一步调控iNOS的表达,共同活化巨噬细胞,提高了吞噬活性和NO、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增强了免疫功能。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GSP-1、GSP-2、GSP-3、GSP-4和GSP-5均具有一定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GSP-1的清除作用最强,各组分均存在一定差异。
其他文献
城市文脉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定的城市发展程度和城市文化风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诸多城市建设无法体现出城市文脉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因此研究通过城市中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来展现城市文脉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城市文脉的视野出发研究地方民间艺术在文化公园空间中的活化表达。城市的发展为民间艺术提供生存土壤,同时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资本和政策支持,而民间艺术也能为城市塑造文
我国一直是猪肉消费大国,伴随着猪肉需求量的增长,生猪养殖业开始快速发展,但是养殖户大多是小微主体。然而生猪养殖过程面临着饲料价格波动、疫情爆发、自然环境灾害等风险,生猪养殖的周期往往比较长,其回报时间较慢,养殖户经常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的难题。银行由于风控意识较强,养殖户贷款手续往往较为复杂,贷款金额较少,中小微养殖主体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一直有待解决。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金融科技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条件性致病菌,常分离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病灶中。与其他常见致病菌相比,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相对较大的基因组和较多的基因组成,有利于铜绿假单胞菌快速适应各种环境和宿主组织。众所周知,群体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QS)在调控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靶向抑制群体感应系统进
研究发现,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发酵产物Spirolaxine具有良好的抗幽门螺旋杆菌活性且有降血脂的药理作用。本课题通过对Spirolaxine产生菌SIIA-F1802进行菌种选育和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以提高Spirolaxine的发酵单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ITS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最终确定菌株SIIA-F1802为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
近年来基于醇与P(O)-H化合物的脱水偶联反应由于水是唯一副产物,具有较高的原子利用率,已经成为高效构建C-P键的有效方法。另外,膦酰基取代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以及有机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论文通过研究相对较少的苄醇与P(O)-H化合物的脱水偶联反应来合成含有C(sp3)-P键及C(sp2)-P键的膦酰基取代杂环化合物,包括C2-膦酰基吲哚、C3-膦酰基苯并氢化呋喃及C3-膦酰基苯并呋喃。具体
众所周知,病原菌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治疗和预防这类感染,抗生素被广泛而频繁地使用,然而日益突出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使得目前以抗生素为主的抗菌疗法效率低下,因此研究人员不得不积极探索新的非抗生素类、非药物类抗菌策略来应对耐药菌感染。抗菌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潜在的可替代治疗细菌感染的方法,但由于目前开发的大多数光敏剂的疏水性较强以及光稳定性差,对有组织生物膜细菌的生存能力影响很小,限制了
天然脂肪酸类如油酸、亚油酸存在于多种植物油中,是常用的促吸收剂,与化学促透剂相比,具有毒性低、对皮肤刺激性小等优点。石榴酸(punicic acid,PA)为石榴籽油(pomegranate seed oil,PSO)的主要成分,占PSO总脂肪酸含量的60%以上,在PSO中主要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PA与亚油酸、油酸同为C18酸,分别含三、二和一个双键,由此推测PA应具有较强的促吸收活性。但是PA稳
烟草是我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我国的烟草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每年需要大量的烟草幼苗用于移栽。然而,近几年育苗户生产烟苗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除了受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影响外,育苗生产方式落后,烟草育苗人工成本过高,也是造成四川攀枝花烟草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目前四川攀枝花烟草在育苗过程中,晾盘控湿环节采用的是人工在育苗棚内
目的:制备一种乳铁蛋白修饰的香叶木素脑靶向长循环脂质体,以期提高香叶木素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同时实现脑靶向性,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药物开发提供借
近年来随着疾病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各种组学手段在病原菌鉴定方面的应用,研究发现多数慢性感染病灶是由多种病原菌共同定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两种常见的病原菌,通常可在免疫功能受限的病人,尤其在罹患遗传性肺脏囊胞纤维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中共同分离得到。定殖于同一病灶的多种病原菌之间可进行频繁的物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