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作为世界性难题“3P”问题(Pollution、Population、Poverty)之一,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自己的反贫困战争,30多年来,无论是以何种标准计量,我国在反贫困问题上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使数以亿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举世无双”的成就,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厚重的一页。我国的贫困问题多集中在农村,近年来我国在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切实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实施了一系列反贫困措施,如取消农业税政策、农产品加工补贴以及长久以来的开发式扶贫政策等反贫困政策,取得了显著地效果,极大的改善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及社会对于贫困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的阶段,我国在反贫困措施上也有了新的动作。如2008年将贫困线标准由绝对贫困线标准改为低收入标准、2011年则直接将贫困标准提高至2300元,较之前的标准增长了92%。大幅度提高贫困标准直接将更多的人口纳入贫困人口中,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国政府敢于担当、心系贫苦群众的优良作风。2014年在扶贫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设立“扶贫日”,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家扶贫日,关注贫困群体。
贫困问题研究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的度量问题,二是贫困的识别问题。贫困的度量就是指一系列贫困指标的建立与计算,贫困的识别则主要是贫困线标准的制定问题。为了更好的度量贫困,国内外学者纷纷发挥才智,研究设计出各类基于不同理论考量的贫困指标,相关研究比较成熟。而在贫困的识别上则存在着一些争议,学者们对于使用哪种贫困线测算方法来确定贫困线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我国近年来频繁的调整贫困线标准可以发现我国的贫困线标准测算方法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本文以我国农村贫困线测算方法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来选择比较适合我国的贫困线测算方法,并使用选择出的方法对我国的相关贫困指标进行了测算,最后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安排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先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结构安排,最后对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在这个部分本文先是介绍了贫困的一般理论,对贫困的界定、分类进行了综述,后又对贫困线从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主观贫困线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各类贫困线测定方法上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实证部分分为五个小节,每个小节对应一种贫困线测定方法。一是,使用恩格尔系数法对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进行了实证并与官方贫困线标准进行比较;二是,通过马丁法来测算我国农村贫困线,本部分在计算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利用农村低收入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贫困线进行调整,得出该方法下的农村贫困线;三是,使用了收入比例法对我国农村贫困线进行了实证,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50%作为贫困线标准,确定了该方法下的农村贫困线,并通过对比官方贫困线进行了分析;四是,结合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计算我国农村贫困线,利用五分组下的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农村贫困线标准,并进行相关分析。第五节将四种方法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对比得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更适合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的测算的结论。
第四部分是基于不同贫困线测算方法下的农村贫困度量部分。本部分先是根据农村住户调查的数据计算了官方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然后与官方公布的贫困发生率进行了比较,发现官方公布的贫困发生率标准偏低。然后将不同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计算了本文选择的方法下的贫困距指数和平方贫困距指数进行了测算,对比分析了我国农村的贫困强度和贫困深度,发现农村贫困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应当引起关注。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本部分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两个方面,依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了以ELES法为贫困线计算方法、我国农村贫困标准过低、农村贫困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等结论。然后基于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
贫困问题是我国深化改革进行攻坚阶段所必须面对,同时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各主流贫困线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数据,对四种主流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出了不同方法下的贫困线标准与相关贫困度量指标,并与我国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官方标准进行比较,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针对相关结论给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以期可以为我国的贫困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为我国的反贫困事业提供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及社会对于贫困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的阶段,我国在反贫困措施上也有了新的动作。如2008年将贫困线标准由绝对贫困线标准改为低收入标准、2011年则直接将贫困标准提高至2300元,较之前的标准增长了92%。大幅度提高贫困标准直接将更多的人口纳入贫困人口中,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这也恰恰体现了我国政府敢于担当、心系贫苦群众的优良作风。2014年在扶贫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设立“扶贫日”,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家扶贫日,关注贫困群体。
贫困问题研究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的度量问题,二是贫困的识别问题。贫困的度量就是指一系列贫困指标的建立与计算,贫困的识别则主要是贫困线标准的制定问题。为了更好的度量贫困,国内外学者纷纷发挥才智,研究设计出各类基于不同理论考量的贫困指标,相关研究比较成熟。而在贫困的识别上则存在着一些争议,学者们对于使用哪种贫困线测算方法来确定贫困线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我国近年来频繁的调整贫困线标准可以发现我国的贫困线标准测算方法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本文以我国农村贫困线测算方法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来选择比较适合我国的贫困线测算方法,并使用选择出的方法对我国的相关贫困指标进行了测算,最后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安排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先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结构安排,最后对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在这个部分本文先是介绍了贫困的一般理论,对贫困的界定、分类进行了综述,后又对贫困线从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主观贫困线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各类贫困线测定方法上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实证部分分为五个小节,每个小节对应一种贫困线测定方法。一是,使用恩格尔系数法对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进行了实证并与官方贫困线标准进行比较;二是,通过马丁法来测算我国农村贫困线,本部分在计算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利用农村低收入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贫困线进行调整,得出该方法下的农村贫困线;三是,使用了收入比例法对我国农村贫困线进行了实证,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50%作为贫困线标准,确定了该方法下的农村贫困线,并通过对比官方贫困线进行了分析;四是,结合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计算我国农村贫困线,利用五分组下的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农村贫困线标准,并进行相关分析。第五节将四种方法的实证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对比得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更适合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的测算的结论。
第四部分是基于不同贫困线测算方法下的农村贫困度量部分。本部分先是根据农村住户调查的数据计算了官方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然后与官方公布的贫困发生率进行了比较,发现官方公布的贫困发生率标准偏低。然后将不同贫困线下的贫困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计算了本文选择的方法下的贫困距指数和平方贫困距指数进行了测算,对比分析了我国农村的贫困强度和贫困深度,发现农村贫困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应当引起关注。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本部分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两个方面,依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了以ELES法为贫困线计算方法、我国农村贫困标准过低、农村贫困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等结论。然后基于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
贫困问题是我国深化改革进行攻坚阶段所必须面对,同时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各主流贫困线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数据,对四种主流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出了不同方法下的贫困线标准与相关贫困度量指标,并与我国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官方标准进行比较,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针对相关结论给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以期可以为我国的贫困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为我国的反贫困事业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