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高标准农田规划背景、理论基础、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分析。并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综合评价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内586个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的综合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构建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内586个“十二五”期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其中,综合效益又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引起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水平区域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并结合实际问卷调查情况,对影响综合效益发挥的人文管理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布局高标准农田,促进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结果显示,“十二五”黄淮海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施后,研究区58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显著提升(p<0.05),且存在显著的省际及区域性差异。就经济效益而言,全区586个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的经济效益均值为24.1。河北省(25.3)项目区经济效益提升水平较高,其次为江苏省(24.8)、安徽省(24.5),均高出全区平均水平。通过项目实施,85.8%的高标准农田抽样项目区的农民亩均增收超过200元,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就社会效益而言,全区58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社会效益均值为23.2。河南省(27.7)、山东省(25.1)、河北省(24.3)社会效益均值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安徽省(19.5)和江苏省(18.9)社会效益提升水平相对偏低;就生态效益而言,全区586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生态效益均值为26.4。河北省(28.3)、江苏省(27.8)、山东省(27.1)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安徽省(25.8)、河南省(25.7)生态效益提升水平相对偏低;从综合效益的评价结果来看,黄淮海区综合效益值S_i为73.7,综合效益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北省(77.9)综合效益提升水平最高,其次为山东省(76.3)、河南省(74.9)、江苏省(71.5)、安徽省(69.8)。(2)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影响黄淮海区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水平差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因素(β=1.039,OR=2.826)、项目区产田类型(β=0.588,OR=1.80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β=0.591,OR=1.634)、土壤肥力质量(β=1.545,OR=4.688)、年均降水量(β=0.002,OR=1.002),以上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影响项目综合效益发挥的人文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工程后续管护机制不完善,效益难以长久发挥。(3)本文进一步提出促进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提升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规划布局;第二,加强科技支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第三,加强管护责任落实工作,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