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支持。植被承担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部分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任务,其生长状况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同时也在调节气候和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青藏高原面积广阔,气候和地形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各种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敏感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多种因素和分析方法讨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预测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1981~2015年GIMMS AVHRR NDVI3g和2000~2019年MOD13A3两种遥感数据集,利用像元统计、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并借助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SRTM DEM90m数据和生态地理区划矢量边界数据将青藏高原分割为多个植被带,分别讨论植被在土地覆盖、海拔和生态地理分区三种不同划分体系下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论为:(1)青藏高原上同一植被带的NDVI均质性较强,而在不同植被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1981~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改善的面积略大于退化的面积,2000~2019年植被普遍呈改善趋势,退化面积较小;(3)1981~2015年低海拔、湿润气候下NDVI值较大的植被退化明显,高海拔、干旱气候下NDVI值较小的植被有轻微改善,2000~2019年所有植被带的NDVI平均值均呈增加趋势;(4)青藏高原植被具有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自相关性强弱受高覆盖度植被的长势和聚集程度影响较大;(5)GIMMS NDVI和MOD13A3NDVI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地区空间自相关性有较大差别,GIMMS NDVI的空间自相关性更强;(6)植被空间自相关性具有1993年和2006年两个变化拐点,植被长势变化由随机位置逐渐发展到整个区域,并且随气候分布格局的变化在生态分区边界位置发生迁移;(7)1981~2015年期间冷点范围缩小减少、热点范围扩大,2000~2019年冷点和热点均减少,植被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增强,并且生态分区边界的植被变化表现出空间依赖性。
基于1981~2015年GIMMS AVHRR NDVI3g和2000~2019年MOD13A3两种遥感数据集,利用像元统计、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并借助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SRTM DEM90m数据和生态地理区划矢量边界数据将青藏高原分割为多个植被带,分别讨论植被在土地覆盖、海拔和生态地理分区三种不同划分体系下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和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论为:(1)青藏高原上同一植被带的NDVI均质性较强,而在不同植被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1981~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改善的面积略大于退化的面积,2000~2019年植被普遍呈改善趋势,退化面积较小;(3)1981~2015年低海拔、湿润气候下NDVI值较大的植被退化明显,高海拔、干旱气候下NDVI值较小的植被有轻微改善,2000~2019年所有植被带的NDVI平均值均呈增加趋势;(4)青藏高原植被具有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自相关性强弱受高覆盖度植被的长势和聚集程度影响较大;(5)GIMMS NDVI和MOD13A3NDVI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地区空间自相关性有较大差别,GIMMS NDVI的空间自相关性更强;(6)植被空间自相关性具有1993年和2006年两个变化拐点,植被长势变化由随机位置逐渐发展到整个区域,并且随气候分布格局的变化在生态分区边界位置发生迁移;(7)1981~2015年期间冷点范围缩小减少、热点范围扩大,2000~2019年冷点和热点均减少,植被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增强,并且生态分区边界的植被变化表现出空间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