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产生的常见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第四位,位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之后,患者主要为20-39岁女性,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其主要感染类型是HPV16和HPV18,在高危HPV感染宿主细胞向癌症的转化过程中,通过两个病毒基因E6和E7的表达改变进而调控细胞内某些蛋白的改变,影响正常生物学通路及功能,并能改变宿主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效应。随着宫颈癌筛查方式的发展、宫颈癌预防疫苗HPV类型的增加与使用以及癌前病变的切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在逐渐下降。多数宫颈癌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阶段,介时只能采用放化疗手段;而早期患者可通过放化疗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组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复发性患者及肿瘤转移患者常常采用顺铂、卡铂和紫杉醇等药物联合化疗,但其疗效不显著、副作用大,患者的预后差、生存期短。因此找到更好的有助于筛选和诊断早期宫颈癌的标志物,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circRNA作为一种较新兴的非编码RNA,具有闭合环状结构,其碱基序列范围一般为100 bp-4 kb,与线性基因相比,其不含poly A尾和帽子结构,可抵抗核酸内切酶降解,其半衰期更长;在细胞、组织和发展阶段间更特异性;种属间保守性更强等特点。根据其定位主要分为细胞质外显子circ RNA和细胞核内外显子-内含子circ RNA及内含子circ RNA。其定位不同也预示着其可能发挥不同作用。circ RNA的成环机制已有相关进展,最早发现的常见内含子上反向重复序列ALU元件可介导成环,随后发现RBP也广泛参与了circ RNA的形成,剪切体组分及转录终止相关基因与circ RNA的形成呈反比。本课题以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组织样本为材料,通过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宫颈癌中的circ RNA分布作了整体探究,其包括上述提及的常见三种及部分未注释的未知circ RNA,且其成环大小及各种比例均可获得参考信息,为宫颈癌中circ RNA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库。通过验证可在宫颈癌细胞系中检测到部分circ RNA表达。共得到了108个差异表达的circ RNA,其中66个上调,42个下调。其亲本基因主要与GTP酶活性调节、细胞形态发生调节、细胞投射组织正向调节通路、角化、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表皮细胞分化、皮肤发育等通路过程相关。对circ RNA在染色体中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其表达在宫颈癌中有整体的上调,这可能影响着宫颈癌的病理进程。已有研究表明circ RNA可对亲本基因具有表达调控作用,通过在数据库GEPIA中对306个宫颈癌组织与13个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发现BNC2与YPEL2在宫颈癌组织中均显著低表达,预示这两个基因所成环可能有某些作用。本课题结果显示BNC2可产生hsa_circ_0008732,位于基因组chr9:16727794-16738483,为外显子2和3成环;YPEL2可产生hsa_circ_0005600,位于基因组chr17:57430575-57430887,为外显子2单独成环,均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经热图及火山图分析发现这两个环均在宫颈癌组织测序中呈显著高表达,表明这两个环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两个环的功能和机制,我们构建了其过表达载体,在siha与hela细胞中发现其可促进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用si RNA干扰circ YPEL2时发现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受到抑制。通过对circ YPEL2与circ BNC2所含mi RNA结合位点进行分析,发现circ YPEL2可能与mi R-96-5p/1271-5p、mi R-181-5p、mi R-15-5p/16-5p/424-5p/497-5p相结合调控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宫颈癌的功能;circ BNC2可能通过mi R-26-5p、mi R-9-5p调控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宫颈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即ce RNA机制。circ RNA可能在宫颈癌作为生物标志物发挥作用,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