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前额叶皮质(PFC)、纹状体(ST)、杏仁核(AM)、海马(HIP)等脑区单胺递质及代谢产物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氟西汀组(10只)、双歧杆菌组(10只)、对照组(10只),对照组标准环境每笼5只、共2笼群养6周,另外三组每笼1只单养6周,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expectable stimulus,CUS)的方法来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并于第3周末至第6周末对双歧杆菌组和氟西汀组分别给予双歧杆菌和氟西汀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同体积溶剂灌胃;CUS前、后及干预后以糖水消耗实验、体重测量、旷场实验对大鼠行为进行评估,以库仑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PFC)、纹状体(ST)、杏仁核(AM)和海马(HIP)区单胺递质(NE、5-HT、DA)的浓度及其代谢产物(DOPAC、HVA、5-HIAA)的浓度。结果:(1)CUS前各组大鼠行为学评估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糖水消耗量、体重水平、水平运动距离、直立的次数、粪便粒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CUS后模型组、双歧杆菌组、氟西汀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糖水消耗少、体重增加少、水平运动距离小、直立次数少、粪便粒数多(均P<0.05)。(3)干预后对照组、双歧杆菌组、氟西汀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多、体重增加多、水平运动距离大、直立次数多、粪便粒数少(均P<0.05);双歧杆菌组、氟西汀组较对照组的糖水消耗量少、体重增加少、水平运动距离小(均P<0.05);双歧杆菌组与氟西汀组相比糖水消耗量、体重增加量、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粪便粒数等差异不明显(均P>0.05)。(4)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纹状体、海马、杏仁核等脑区单胺神经递质5-HT、DA和NE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外杏仁核区5-HT浓度下降(P<0.05),双歧杆菌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纹状体、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的5-HT、NE、DA含量,以及部分代谢产物的浓度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1)CUS后,模型组、双歧杆菌组、氟西汀组组间比较显示,大鼠糖水消耗量、体重增加、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粪便粒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抑郁样行为基本一致;而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糖水消耗量少、体重增加少、水平运动距离短、直立次数多、粪便粒数多,差异显著(P<0.05),表示模型组、双歧杆菌组、氟西汀组3组大鼠抑郁样行为较对照组明显,抑郁造模成功。(2)CUS后,模型组、双歧杆菌组、氟西汀组3组抑郁模型大鼠各项行为学指标异常,表明其存在抑郁行为;抑郁模型大鼠HIM、PFC、AM、ST等脑区5-HT、NE、DA浓度下降,表明抑郁模型大鼠在上述脑区单胺神经递质功能降低。(3)氟西汀可以有效改善大鼠的抑郁行为,并提高前额叶、杏仁核、海马、纹状体等脑区单胺神经递质5-HT、NE、DA的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4)双歧杆菌亦可以有效改善大鼠的抑郁行为,并在总体上提高前额叶、杏仁核、海马、纹状体等脑区单胺神经递质5-HT、NE、DA的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