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渐进式的老龄化,我国的老龄化基数大、发展快,与之相匹配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则明显滞后,整体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征。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也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家庭离散化趋势和家庭规模小型化,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本不同代际间的支持照顾能力。这就意味着,当前我国老年人在应对由自身衰老带来的生理、心理双重压力的同时,还面对着家庭、社会支持水平不足的困境,既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使得老年人更易陷入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我国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本研究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认知能力和抑郁程度两个维度对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当前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如何?哪些因素会对我国老年人认知能力和抑郁程度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改进现有的公共政策来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我国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总体较差,仅有15%的受访者认知功能基本正常,尤其是在记忆能力方面,随年龄增长衰退极为明显。从多元回归的结果来看,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是影响老年人认知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否参加社交活动、躯体功能、城乡、总体生活满意度对老年人认知能力也存在显著影响。第二,在抑郁状况方面,我国老年人的表现也不容乐观,有34%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对未来期望值不高、情绪低落、睡眠不好是老年人心理抑郁最突出的几项症状。方差分析和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从主观自评(健康满意度、本地医疗服务满意)还是客观情况(躯体功能、自理能力、有无慢性病、睡眠时间)来看,生理健康水平对于老年人抑郁程度的影响都是第一位的。从人口学变量上来看,老年人抑郁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此外,和谐的家庭环境(婚姻满意度、子女关系满意度、与子女见面频率)与积极的社交参与可以对老年人心理抑郁起到有效的缓和作用。第三,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依靠个人、家庭、市场、社会和政府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具体可从完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个人、家庭、社区协同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援助体系;大力发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事业,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重点关注弱势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这几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