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过程,听者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语境,对语音输入进行解码分析,重构所听语篇的真实含义。听力理解是最难掌握的外语学习技能之一。许多学生笔试可以取得高分,听和说的水平却很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听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县郊农村高中生在听力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部分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听力学习策略的研究状况。这些研究对听力学习策略进行了描述,有些甚至提供了具体的听力学习策略。众多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表明,运用有效的听力学习策略来指导听力学习能够使听力理解更有成效。但这些研究多是针对城市中学生,针对农村中学生尤其是壮族地区农村中学生听力学习策略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而且不够全面,这正是促使作者写就此文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听力的性质,听力理解的过程,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一些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以及分类,特别是Oxford (1990)和O’Malley & Chamot (1990)对学习策略的分类。第四部分针对南宁市所辖的六个县的部分农村高中生在听力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听力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做了调查结果分析。南宁市县郊中学的高中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壮族农村,英语听力水平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通过调查作者发现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词汇量太少,地方口音干扰,语音不准确,缺乏背景知识及生活经验等,而缺乏有效的听力学习策略来指导听力学习和克服这些听力困难才是主要的问题。农村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听力策略意识,也掌握一些听力学习策略,但有效的听力学习策略亟需指导和培训。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作者先探讨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和教师的角色,因为学习是一个涉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互动的过程。就学生而言,首先,学生应该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参加到听力学习中,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其次,学生应该了解听力理解的本质,认识到听力理解的目的是把握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或者抓住材料的要点,而不是在于听出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再者,学生应该了解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不是所有的策略都适合自己,应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听力学习策略。就教师而言,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听力教学中的指导者的角色,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学会教学反思,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听力学习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听力学习环境。接着,作者把了解到的情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Oxford (1990)以及O’Malley & Chmot (1990)的学习策略分类为基础,从认知,元认知,情感和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南宁市县郊农村高中生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图式,充分利用校内学习资源来学习,以弥补与城市学生相比知识面过窄,生活经验不足的差距。同时应加强语音训练,减少地方音的干扰,扩大词汇量,听力训练要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在精听的过程中,可以训练记笔记,预测,推理等听力技能;泛听则可以丰富听的内容并使学生熟悉不同的口音。元认知策略方面,应确定明确实际的目标,制定分期计划,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积极参加课内外学习活动,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学习方法。情感策略方面,应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克服焦虑,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交际策略方面,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较少,在课内外更要积极把握用英语交际的机会与他人交流以提高听说能力,大胆自信,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第六部分是结论,对论文做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1.为学生提供对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感性认识,改善英语听力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听力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对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听力学习,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地域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