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百草枯(Paraquat,PQ),其20%的溶液又称克无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它的除草作用被发现,随后一直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随着PQ的广泛使用,PQ引起的中毒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大多数由于口服自杀或误服引起,也可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中毒。PQ中毒最突出和最严重的改变是肺损伤,有“百草枯肺”之称。通常根据服毒量分型为:轻型:摄入百草枯的量<20mg/kg;中重型:摄入百草枯的量2040mg/kg;暴发型:摄入百草枯的量>40mg/kg。轻者有胸闷、气短、胸痛,重者紫绀、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暴发型中毒患者可于14天内死亡,死亡率达100%。而存活下来的轻重型中毒患者,肺损伤后引发机体的修复机制,中毒早期(17d)主要是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磨玻璃影,中毒中期(814d)随着病变不断加重,形成肺实变及胸腔积液、胸膜病变等,中毒后期(>14d)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目前,对于百草枯中毒的机制、治疗方式、影响预后因素及近期肺损伤情况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但对于救治存活患者远期肺脏恢复情况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对在我科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存活患者进行服毒半年后的随访,评价其肺损伤程度。方法:1.选取2010年9月到2012年7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长期存活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人,女性23人。50例患者均接受个体化综合治疗,即服毒后第一时间给予洗胃、导泻及吸附治疗,进行强化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根据服毒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和清除炎性介质及抗自由基等中西医药物。收集该50例PQ中毒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肺CT影像学演变等资料。2.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型,主要根据肺部影像学自定义为轻型和重型,轻型:患者服毒7天内肺CT影像学表现未见异常,可有轻度的胃肠道症状,也可出现轻微肝、肾功能损伤;重型:患者服毒7天内肺CT影像学出现百草枯损伤病变,可伴有呼吸困难、肝、肾损害等多系统受累。对上述病人行自发病治疗半年后的随访,复查肺CT、检查肺功能,进行早期(<7天)、中期(814天)、后期(1560天)、远期(半年后)肺CT影像学及肺功能的分析,评价急性百草枯中毒长期存活患者肺损伤的情况。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各CT征象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频数小于1时采用确切概率法比较,两两组间比较时,对检验水准P<0.05进行重新规定,以P<0.007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功能异常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频数小于1时采用确切概率法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检验指标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均数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0例患者中,轻型患者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928岁,平均23岁。重型患者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1659岁,平均30岁。总结50例患者的肺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无明显病变、渗出性病变(包括磨玻璃影、斑片状高密度影、絮状影及实变影)、胸腔积液(部分病例伴临近肺组织膨胀不全)、胸膜肥厚、索条状高密度影、间质病变等,部分病例同时伴有心包积液、心脏密度减低等表现。早期:轻型患者肺CT无明显病变;重型患者均出现病变,渗出性病变33例、胸腔积液18例、胸膜肥厚9例、索条状高密度影18例、间质改变22例。中期:轻型患者肺CT无明显病变;重型患者肺CT原病变完全吸收好转10例,渗出性病变23例、胸腔积液13例、胸膜肥厚8例、索条状高密度影15例、间质改变16例。后期:轻型患者肺CT无明显病变;重型患者肺CT原病变完全吸收好转17例,渗出性病变14例、胸腔积液6例、胸膜肥厚8例、索条状高密度影14例、间质改变9例。远期:轻型患者肺CT无明显病变;重型患者肺CT原病变完全吸收好转24例,渗出性病变2例、均无胸腔积液、胸膜肥厚2例、索条状高密度影11例、间质改变10例。2.轻型患者自发病至远期恢复,肺CT影像学均无明显病变。重型患者,渗出性病变远期与早期、中期、后期比较P<0.007,有统计学意义;胸腔积液远期与后期比较P>0.007,无统计学意义,与早期、中期比较P<0.007,有统计学意义;胸膜肥厚远期与早期、中期、后期比较均P>0.007,无统计学意义;索条状高密度影远期与早期、中期、后期比较均P>0.007,无统计学意义;间质病变远期与早期比较P<0.007,有统计学意义,与中期、后期比较P>0.007,无统计学意义。3.50例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选取VC、TLC、FVC、FEV1.0、FEV1.0/FVC%、TLCOSB作为检验指标。轻型,VC范围在84.4101.3,平均为93.28±7.11;TLC范围在77.9106.2,平均为94.86±10.88; FVC范围在85.3101.1,平均为94.24±7.17;FEV1.0范围在87.90107.6,平均为96.48±8.85;FEV1.0/FVC%范围在86.7109.1,平均为97.83±8.20; TLCOSB范围在79.1112.5,平均为95.48±12.26。5例患者中,1例(20%)患者存在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合并弥散障碍。重型,VC范围在71.7129.3,平均为97.13±12.18;TLC范围在75.7124.4,平均为97.7±11.15; FVC范围在74.8127.8,平均为98.94±12.21;FEV1.0范围在71.2125.2,平均为99.5±12.84;FEV1.0/FVC%范围在74.12109.8,平均为90.18±7.88; TLCOSB范围在59.7108.7,平均为83.48±11.21。45例重型患者中,1例(2.2%)轻度限制性通气障碍,3例(6.7%)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15例(33.3%)轻度弥散障碍,2例(4.4%)轻度限制性通气障碍合并弥散障碍。4.轻型组与重型组肺功能异常率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重型患者肺功能的各项检验指标与轻型患者比较,FEV1.0/FVC%(P=0.046<0.05)、TLCOSB(P=0.029<0.05)有统计学意义,VC、TLC、FVC、FEV1.0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轻型PQ中毒患者在个体化综合疗法下,自发病治疗过程中及远期恢复,肺CT很少出现病变。2.重型PQ中毒患者在个体化综合疗法下,病程早期可多种病变同时存在,渗出性病变、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索条状高密度影、间质改变。中期出现病情的进展,可有大面积的渗出甚至实变,后期渗出影及胸腔积液大部分好转,长期存活患者,远期可遗留条索状高密度影及局限性间质改变。3.长期存活患者,部分存在肺功能异常,重型患者与轻型患者均以弥散障碍为主,少数患者存在肺通气障碍。4.在个体化综合疗法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障碍程度重型患者较轻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