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特别是现代城市承载着社会中各类经济要素、文化要素、政治要素,是人口最集中、工商业活动最为活跃、社会发展最前沿的区域。市政公共产品,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提供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发展、城市变迁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是实现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同时,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服务的实现,也关系着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数量、结构、程度和效率成为关乎民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入手,着眼于现实。以典型的北方省会城市-济南市的市政公共产品供给情况为背景,对市政公共产品的概念、性质,分类加以阐述,通过数据汇总和案例对市政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以及非有效性表现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关键因素。之后,运用公共产品相关原理及供给理论,分析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与社会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之间的关系、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与供给模式协调统一的关系、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供给效果与公众参与之间的关系,探讨适合当前的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以及提升供给效率的有效路径,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商品,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特征,也就是说要任何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并且要排除其他人享受是很困难的,即使可以也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同时,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这一突出特征,供给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增进公众利益,保障社会的存续发展。众多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政府的职责和职能密不可分,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应当由政府承担。政府可以通过制度设计、适度放权、监管、激励等措施,统筹配置生产要素和运用公共资源,引导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加入供给系统,在供给主体方面形成多样化的供给格局,以避免单一供给模式的不足。同时,在政府直接、间接供给公共产品的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采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在供给方式上形成多元化格局,来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完善,在供给理念、供给内容以及制度安排方面,要以公众需求和利益作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建立显示公众偏好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提高供给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城市市政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