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认同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行为革命时期的政治学领域。长期以来,国家认同被认为语义含糊而显得贫瘠空洞,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苏东剧变,许多国家的稳定和完整出现了严重问题,需要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和进行自我定位,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也强烈冲击着传统国家主权的概念,国家认同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意识和态度,是国家历史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表现为个人和国际两个层面。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同时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续。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受理性主义主导,对国家认同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建构主义则主要从国际层面对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化进行了分析,而对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以及国内和国际层面的互动则没有涉及。
近年来,形式上的独立与实际的脆弱,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使得这些国家成了冲突和危机的场所,显著地影响国家的生存及对外行为,在遥远的将来似乎依然如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何在?它与当前的国际体系有何关系?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尽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标示着这些民族国家的国家建构尚未完成,是部分民众国家认同感缺乏或丧失的体现,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又加剧了其国家认同建构的困难。
该文从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将历史实践、认知心理与身份认同结合起来研究国家认同,主要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困境:它们需要同时完成融入全球社会和民族国家建构这两大任务,这无疑是当前国际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论文除导论和余论外,主体部分的四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从理论上对国家认同进行了梳理。这章首先通过对个人认同、集体认同及其动力机制的分析,得出成功的认同与人们需要的满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认同理论对国家领域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其次,这章对国家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国家认同在本质上与合法性紧密相连。当前国家主权的争议也因对合法性的不同理解而展开。最后,讨论了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基本主张。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由于受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对国家认同不予考虑。由于受国际一国内两分法的支配,建构主义只是对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进行了分析,对国内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及其与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的互动则未涉及。
第二章结合历史发展的现实,对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的认同建构历程进行了比较分析。这章对西方国家认同的形成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指出现代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建构的结果,国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在主权原则基础上的一系列国际制度的确立,西方国家认同逐步形成并得以稳固。随着西方势力向全世界的扩张,二战后,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在法理上都获得了国家赖以存在的主权地位,国家认同扩散到非西方世界。但是,在非西方国家认同的塑造过程中,西方国家的认同霸权得到了充分显现。
第三章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视角研究国家认同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严重危机。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遭遇着广泛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合法性危机和定位危机两个方面。其中,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勃兴凸显了合法性危机,定位危机则表现为自我定位危机和他者的“承认”危机。这两方面危机的共时性及问题解决的矛盾性,使得发展中国家认同的建构面临着双重困境:发展中国家需要同时完成融入全球社会和国家建构这两大任务。对发达国家来说,这两项任务本身有历史的先后次序,在一定程度上说,完成国家建构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中国家要把两大任务同时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理论难题,更不用说实践中的艰巨性。
第四章以中国为个案对前面所提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来说,在迈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既有来自台湾等分离势力对主权国家的挑战,又存在国际战略机遇期如何对国家进行定位,以及来自国际社会部分国家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的压力。中国政府需要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确保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正确认知自己的国际地位,走一种既能解决台湾问题、又不至于造成中国威胁形象的和平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