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普文本翻译是我国加强地理学对外交流以及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科普类文本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科普类文本有别于其他科技文本,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因此在翻译科普文本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按照科技文本的翻译方法处理,要保证译文最大程度符合原文本特征。这样可以同时兼顾到科普文本文体多个特点的译文,才是合格的译文。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主张译者从翻译实践的功能和目的出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目的论还提出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对译者采纳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不加以苛刻的束缚,并且把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纳入考虑因素,对地理学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报告以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接的《科学》百科全书中地理学部分的英译汉翻译实践为研究基础,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地理学科普文英译汉过程中的转换现象为研究对象,从词性转换、句子成分转换、表达语态的方式转换三个方面给出具体译例及分析,并对相关类型的翻译做出总结和归纳。根据英语和汉语不同的特点,译者需选择不同的转换策略。由于原文和译文的目标读者不同,译者需充分考虑到原文本功能实现的最大化。转换翻译策略的选择还应以地理学科普文的文本特征为基础。本报告还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地理学科普文本的过程中应以目标读者为中心,原文功能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外,译者还需具备扎实的翻译功底以及多元化的背景知识储备。最后,译者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