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角度切入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并主要以鲁迅、沈从文和赵树理的乡土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具体作家的研究探讨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之间的关系。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外来压力也迫使中国走向追求现代化之路,然而,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中国要达至现代,前提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只有建立一个与国际政治接轨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参与世界竞争,这样才能寻求民族的现代性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以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成为了现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20世纪中国文学则成了传达这种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在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中的重要功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也不例外。纵观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隐含的一个最基本的想象,那就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关于中华民族未来历史——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的、“新中国”的梦想。但以何种方式达到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现代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却有着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作家对此也有不同的选择。这决定了现代乡土小说中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也呈现不同的形态。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鲁迅、沈从文和赵树理的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在鲁迅看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首先在于国民精神的现代化,因此鲁迅从思想启蒙或者说“立人”的角度来思考未来中国建构问题;沈从文则把民族国家想象成为有健康人格支撑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沈从文在寻找这种理想人生形式中思考着民族国家的出路;而赵树理认同于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依靠农民的力量的政治革命来达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的,因此,赵树理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从政治角度来想象未来新中国的。不管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呈现何种形态,它们体现的都是作家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