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抑制真菌实验,家兔皮肤真菌感染实验,小鼠、豚鼠止痒实验和大、小鼠抗炎实验考察复方透骨草溶液抗真菌感染的药效作用;观察药物致真菌形态变化、动物炎症模型中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含量变化以及家兔真菌感染模型皮肤的细胞因子SOD、MDA、IL-12和IFN-γ的含量变化和皮肤全基因谱表达差异变化,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1.药效学研究1.1体外抑菌实验:采用96孔板法测定复方透骨草溶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的MIC和MFC。1.2家兔皮肤真菌感染实验:选用红色毛癣菌感染模型,连续7天涂抹不同浓度药物,观察家兔背部皮肤皮损变化,末次给药后取给药部位进行PAS染色,镜下观察皮肤真菌感染情况。1.3止痒实验:选用4-氨基吡啶小鼠瘙痒、磷酸组胺豚鼠瘙痒两种模型,多次涂抹不同浓度药物后,分别测定小鼠首次舔体时间、舔体次数和豚鼠致痒阈。1.4抗炎实验:选用角叉菜胶大鼠足趾肿胀、二甲苯小鼠耳廓肿胀两种模型,多次涂抹不同浓度药物后,分别测定肿胀度,计算肿胀抑制率。2.作用机制研究2.1药物体外对红色毛癣菌形态变化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红色毛癣菌形态等超微结构的改变。2.2药物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变化。2.3药物对红色毛癣菌感染家兔皮肤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羟胺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末次给药后家兔皮肤中SOD、MDA、IL-12和IFN-γ的含量变化。2.4药物对红色毛癣菌感染家兔皮肤全基因谱表达的影响: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测定末次给药后家兔皮肤中全基因谱的表达差异变化。结果:1.药效学研究1.1体外抑菌实验:复方透骨草溶液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MIC和MFC均为原液浓度的25%和50%,相当于46.5mg生药/m L和93mg生药/m L;白色念珠菌的MIC和MFC均为原液浓度,相当于186mg生药/m L。表明药物对皮肤癣菌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1.2家兔皮肤真菌感染实验: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肉眼观察家兔背部皮肤皮损病变程度有明显改善(P<0.01);PAS染色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组真菌感染程度均有明显减轻(P<0.05)。提示药物可以明显减少真菌感染后皮肤组织中菌丝和孢子细胞数量。1.3止痒实验: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小鼠的舔体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豚鼠的致痒阈明显提高(P<0.01)。复方透骨草溶液对4-氨基吡啶引起的小鼠致痒反应具有明显的止痒效果;对磷酸组胺引起的豚鼠瘙痒反应也具有一定的止痒效果。1.4抗炎实验: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小鼠耳廓的肿胀度和大鼠足趾肿胀度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表明药物能显著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度。2.作用机制研究2.1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形态变化的影响:6.25%原液浓度药物作用后,真菌出现细胞壁的损伤;12.5%原液浓度药物作用后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器均发生损伤,伴有细胞基质变淡、空泡等现象。2.2药物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炎症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表明药物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2.3药物对红色毛癣菌感染家兔皮肤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家兔背部皮肤组织中SOD含量升高(P<0.05或P<0.01)、MDA和IFN-γ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IL-12含量降低(P<0.01),表明药物能减缓真菌感染时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2.4药物对红色毛癣菌感染家兔皮肤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KEGG通路分析显著差异基因显示,复方透骨草溶液共有的功能通路分别为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和血管平滑肌收缩(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提示药物作用后可能引起机体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激活细胞因子并产生相互作用,并能调节血管收缩。结论:1.通过体外抑制真菌实验,家兔皮肤真菌感染实验,小鼠、豚鼠止痒实验和大、小鼠抗炎实验表明,复方透骨草溶液具有较强的抑制真菌、止痒和抗炎作用。2.通过考察药物致真菌形态变化、动物炎症模型炎症部位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家兔真菌感染模型感染皮肤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以及皮肤全基因谱表达差异变化,复方透骨草溶液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能直接作用于真菌细胞,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基质造成损伤,降低真菌的感染能力;并通过细胞因子间相互作用和调节血管收缩,对真菌入侵宿主时产生的瘙痒、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复方透骨草溶液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相关研究为复方透骨草溶液治疗真菌感染引起的手足癣等病症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基础,为开发相关新药提供了研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