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对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和正常人进行疲劳前后的静态、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研究两组受试者在不同状态,不同方向上表现出的平衡能力差异。探讨疲劳因素对两组受试者静态、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易反复损伤的原因,为踝关节损伤的预防和损伤后的康复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踝关节功能评价问卷(Ankle Joint Functional Assessment Tool,AJFAT)调查问卷和抽屉试验等方法选取12名男性FAI者为实验组,根据实验组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下肢形态学指标等特征选取12名踝关节无损伤的男性作为对照组。受试者疲劳前后睁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能力的测试是在WIN-POD平衡测试仪上进行的。疲劳前后的动态平衡能力是在YBT(Y-Balance Test)动态测试系统上完成。在测试过程中的疲劳干预是在CON-TR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上采用速度为180°/s的等速向心/向心模式进行踝关节内翻-外翻的收缩来达到疲劳。当受试者做内翻--外翻交替收缩至力竭也就是踝关节无法主动进行下一次收缩时,认定已经达到疲劳状态。对所采集到的静态、动态平衡数据在不同组别和疲劳前后的差异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组组内睁眼情况下健侧和患侧压力中心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平均动摇速度在疲劳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包络面积在疲劳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健侧和患侧的包络面积和Y轴平均摆幅在组别之间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组内闭眼情况下健侧和患侧的所有测试指标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压力中心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Y轴的动摇速度,X轴Y轴平均摆幅在疲劳前后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健侧和患侧的包络面积,平均动摇速度,Y轴动摇速度在组别之间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患侧和对照组对应侧足在睁眼情况下的压力中心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平衡、动摇速度和X轴平均摆幅在疲劳前后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压力中心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指标在疲劳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组别之间所有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患侧和对照组对应侧足在闭眼情况下的所有指标在疲劳前后的比较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包络面积,X轴动摇速度,X轴Y轴平均摆幅在疲劳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患侧和对应侧的压力中心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Y轴动摇速度在组别之间的比较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在对实验组健侧和患侧的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中,健侧和患侧不同方向上的动态平衡能力在疲劳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健侧和患侧不同方向上的动态平衡能力在在组别之间的比较中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6)在FAI组患侧与对照组对应侧足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中,患侧和对应侧不同方向上的动态平衡能力在疲劳前后的比较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组别之间的比较中两侧分别在向前方向和后内方向疲劳前后的平衡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后外方向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单侧FAI者与踝关节无损伤的人相比,在疲劳前后的静态、动态平衡能力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说明平衡能力的不足是造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重要原因。(2)不论是FAI组还是对照组,疲劳对两组受试者的的静态和动态平衡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FAI组患侧平衡能力的影响非常显著,可以说疲劳是造成功能性不稳踝关节易反复损伤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