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身份转化对张爱玲自译的影响——以《金锁记》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3801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译是一种融合作者身份与译者身份的特殊的翻译现象。张爱玲,作为近现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和译者,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再其自译的过程中,她自译了《金锁记》,《等》以及《桂花蒸:阿小悲秋》等作品。在其自译的过程中,译者身份在自译活动中的发挥了极大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自译的特点,从而解释张爱玲译作特点下隐藏的原因。而这些译者身份会随着社会文化语境而产生变化,而且译者身份的适应性变化也会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相应性的影响。因此在自译中,译者被认为在一个既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下的中心,译者身份的适应性转换和选择性转换对译作会造成影响。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总体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综述先前对张爱玲自译作品的研究以及研究现状,总结对张爱玲自译研究的缺憾之处以及研究现状中的不足之处。第三章为论文的理论框架。文章以勒弗菲尔及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观念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不再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设定,而更多的是与语言和生态环境的相结合,译者的主动性也更加突出。并且在第三章梳理出译者的身份以及译者身份的几大要素,包括译者的文化身份,性别身份,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译者的意识身份。第四章分析了张爱玲作为自译者的作品以及自译的主要特点。第五章应用以上翻译理论并且结合其自译特点对其自译作品中译者身份转换问题进行分析。张爱玲在自译《金锁记》中针对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对其译者的身份进行了多次的不同转换。第六章为文章的总结部分,梳理了文章的结论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英国青年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凭其处女作《白牙》一书在本世纪初的英国文学界大获成功,而随后出版的两部小说《签名商人》和《论美》巩固了她在文坛的地位。本文旨在探索《白牙
著名的后殖民作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V.S.Naipaul),是一位出生在特立尼达的印度婆罗门后裔,后又留学并长期居住在英国。基于其复杂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奈保尔的
利用D-H参数法构造参数误差与末端位姿误差的映射关系,建立相应的精度分析概率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仿真对设定零件加工精度等级后的末端位姿进行精度预估和灵敏度分析
本文旨在将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导向文学文本分析模式运用于中韩小说的翻译实践中,以中国现代小说经典之作《阿Q正传》的韩文译本为语料,通过对四种译本误译类型较为系统
21世纪的英语已成为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性语言。除了本族语者外,它被众多非本族语者使用于国际国内交流。英语的全球化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世界各地的英语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