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以来,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趋势,参与信用风险转移交易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更多更复杂的信用衍生工具不断涌现,信用风险转移市场(Credit Risk Transfer, CRT)出现以后,从微观层面讲,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能够将信用风险合理转嫁,另一方面为投资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从宏观层面讲,CRT市场的出现使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更有层次,使整个金融系统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效率性。现代经济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于企业外部融资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信用贷款也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也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逐渐成为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我国CRT市场尚在萌芽阶段,在次贷危机中并没有过多损失,目前我国仅有少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我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发生次贷危机的危险,正是研究和探讨我国要不要继续发展CRT市场,如何发展CRT市场的好时机。
信用风险转移进入我国市场以来,CRT工具是否适合在中国发展,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直是各界学者讨论的话题。本文在了解CRT市场的概况的基础上,先从理论与实践上分析CRT市场的出现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再以最常见CRT工具之一——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利用美国央行提供的美国各大银行的资产证券化面板数据,借助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资产证券化工具的运用会给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造成怎样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能够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但从另一角度,CRT市场的出现也会增强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加强了银行承担风险的动机;CRT工具的运用还可以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其表现为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降低;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虽然在转移信用风险时,银行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但总体上降低了风险成本,从而提高了银行收益。总之,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产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利大于弊,针对如何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消极作用得到有效抑制,文章最后给出了政策性建议。